【內容提要】語文教學需要借鑒模式,它可使語文教師迅速適應自己的工作。然而,僅僅局限于模式,又會使語文教師的工作陷入僵化,違背語文教學本身的規律。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形成自己的個性、風格,創造性地進行語文教學。
【關鍵詞】語文教學 個性 度
當前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那就是語文越教越難教,越教越不敢教。從理論上講語文教學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這些模式并非對所有教師都起作用。實踐中,有些教師借鑒這些模式,但學生的成績提高依舊很慢,收效仍不是很好。筆者認為這就涉及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問題,可以說,有個性的語文教師才能上出有個性化的語文課,個性化是語文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
一、教師個性的內涵
“教師個性表現為靜態個性和動態個性。靜態個性是指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志、濃厚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等在教師身上的內在表現。動態個性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富有創造性的見解和行為。”①我們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個性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
1.教學思想有個性。程紅兵老師說過一句很值得思考的話,他說,思想從何處來?思想從思考中來。其內涵就是要求教師善于去思、去想,遇到問題應多去追問,并不斷地學習,與人交流,碰撞靈感。要敢于否定,勇于挑戰權威,提出自己的見解。
2.教學藝術有個性。語文教師的教學應在靈活學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有不同于別人的方式,教學手段、教學形式、教學語言或者教學的整個過程要體現獨特性。語文教師要切合自身教學實際的風格特點,去產生個性教育的最大效益。
3.有創新個性。在教學中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反思能力,具有懷疑批判精神,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迷信權威。
此外,教師教學個性還包括教學語言有個性、教學交往有個性以及健康的心理等方面內涵。
語文教學必須要有個性,這是語文教學最重要同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語文教學最本質的東西是學生與語文的內在交流,即哲學家所說的“對話”。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主要就是看學生與語文之間是否發生了這種內在的交流,以及這種交流是否深刻,是否流暢,是否完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語文”都是個性化的,不確定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都有屬于他自己的感覺世界和認知世界。因此,在實踐中,也只有個性化的語文教學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才能啟發學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語文教學的任務。
二、強調教師個性的意義
烏申斯基曾說過:“在教學中,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露出來。”如果教師缺乏優良的個性品質,他的教育力量的源泉就會枯竭。有人甚至認為教師個性是教育工作成功與否的有決定意義的因素。②可見它的重要意義。因此,教師的教學個性化無論對教師本身還是對學生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1.對教師的意義
首先,有助于樹立教師權威。一個有個性的語文教師,總會帶給學生不一樣的感覺,其個性中的某些方面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也許學生就是被教師個性中的某一方面所吸引,而深深地喜歡上他的課,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對于一個有著獨特教學個性的教師來說,在教學過程中他總是想著創新,總是想著如何讓學生更容易地獲取知識,因而,他每堂課都能創新,常教常新。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不斷地豐富、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盧梭曾言:“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從這個角度來講,從一個教語文者上升為教語文之“師”,須虛心好學,廣泛吸收,縱橫古今中外,融得眾家所長,同時又要定位一門,苦心鉆研,有所專長,使自己就成為一部令人感嘆不已的個性經典。
2.對學生的意義
首先,教師個性的影響是培養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烏申斯基說得好:“只有個性才能作用于個性的發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③同時,教師良好的個性又是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生成、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催化劑。
其次,良好的教師個性有利于營造活躍的學習環境,提高教學效果。如果師生間關系融洽,能夠做到和諧交往,課堂上就會形成良好的氣氛,這種氣氛潛意識地作用于學生的心理,能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學生在這種環境中能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教學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
此外,教師的獨創性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和發展,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內涵
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來自有個性的語文教師。語文教師的個性既是他的一種人格魅力,又是他教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的個性應包括如下內涵:
1.對語言文字的獨特感覺,即語感。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他的語感是他開展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證他教學個性不可缺少的素質條件。一個人的語感是很細膩、很敏感的,語文老師若能從自己獨特的語感出發來進行語文課的教學,這堂語文課就有吸引人的地方。
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語文課教什么?就是教語感;語文課怎么教?就是按人對語言文字的感受教,按語感教。語文課本來是可以很簡單的,就是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其他諸如技術、模式、程序、方法之類的東西,都必須統一在這一點上才有意義,否則就是形式主義。
2.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語感與一個人對人生的感悟、生活經歷、思想感情是聯系在一起的,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世界觀、人生觀不同,對待人生就會有不同的感悟。一個人的生活及其思想感情與語言文字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語感。因此,語文教師要有獨特的人生感悟,就不僅是一種思想素質的要求,更是一種對語文教師的專業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語感強的人,往往也是精神豐富,內心充實的人,其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知識、修養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在語文教學中,這種獨特的人生感悟,往往體現為語文教師的人生激情,表現為語文教師對生活發自內心的詩意追求。
3.語言文字方面的特長。語文教師的教學個性中另一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特長。有的語文教師特別擅長朗誦,他的課可以朗誦為主,尤其是一些文學作品課,只要他朗讀一遍課文,教學任務就完成了一半;有的語文教師寫有一筆好字,一些學生可能就是因為喜歡老師的那一筆好字而喜歡他的課;有的老師擅長寫作,他的作文教學是和學生一起寫同題作文,給學生提供示范;有的老師非常喜歡古文,根底扎實,課堂上如數家珍,信手拈來,把本來很枯燥的古文教得豐腴生動;有的教師有音樂天賦,在一些優美古詩詞的教學時,他會以唱來代替讀。
四、語文教師教學個性的形成
在現代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個性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教學個性化是教師個人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具有個人(個性)特色的教學能力,它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
首先,教師應在借鑒現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個性、風格,充分發揮能動性,創造性地進行教學。一方面要學習和實踐優秀教師的科學教育思想,繼承他們具有個性特征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另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特點,即要求教師認真研究和思考他們的教育教學思想,在模仿、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個性化教學中,教師的個性要真正成為一種教育力量,還必須把個性的彰顯與自身特長相結合,揚長避短,因“長”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自己的特長,并不斷突出,強化這一特長,如此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并能夠有意識地分析研究自己的教學個性,努力從中總結出相對穩定的,可供他人運用借鑒的經驗系統或教學模式。
其次,教師個性的發揮要把握一個“度”。將教學模式運用于教學實踐,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這需要教師的創造。教學個性雖然要求隨課堂充分發揮,但不是隨心所欲,信馬由韁,不是想怎么教就怎么教,這里面有個“度”的問題。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個性化教學的精髓就在于“度”的把握。
當今時代尊重個性,提倡展示個性和發展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教學過程中,沒有教師的個性就沒有學生的個性,就不能適應時代需要培養富有個性、人格健全、具有創造性的人。但又不能因過于強調語文教學的個性化,過于強調個性的突出而置教學目標于不顧;也不能讓課堂成為教師隨意創新的實驗室,使學生成為試驗的犧牲品;更不能讓課堂淪為張揚教師個人性格的個性作秀場。有的老師為了充分顯示自己在某方面的特長,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而忘乎所以,一節課結束,學生什么也沒學到。教師個性化的教,體現了教師的個人素質和藝術功底,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要讓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學。教師的教學個性關鍵是適應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個性的發揮要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結語
現代社會競爭主要是人才的競爭,培養創新型人才就成為當今社會教育的一大使命。“只有個性才能作用于個性的發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所以,教師良好的個性是學生優良的個性品質生成、發展的催化劑。尊重教師和學生的個性,提倡個性化教學,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由于我國應試教育機制的現狀禁錮了廣大教師的思想和創造力,使得他們只會照搬已有的教學模式,而忽視了自己創造性的發揮,從而導致我國教育發展緩慢。隨著當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師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但同時也給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教師一方面要遵循教學規律,吸收借鑒已有的、適應自己教學的先進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要逐步走出模式,走上教學個性化的道路,結合自身的個性、特長,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注釋】
① 李海林.《個性化的語文課與語文教師的個性》[J]. 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8月.
② 張兆來.《教師個性與個性化教學》[J]. 教育研究,2005年2月.
③ 胡偉平.《教師個性與教學》[J]. 青海師專學報,1998年第2期第51頁.
(作者單位:安徽省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