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中提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綜合應用化學和其他科學知識、技能解釋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和特長。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對于化學學習和研究都非常重要,離開了實驗,就不存在化學學科。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化學學科的特點,結合教材中的實驗素材,將實驗進行創造性的改造,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案例】
課堂實錄如下:
老師: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實質是什么呢?(引起學生思考,將學生引入用實驗方法來探究“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中來。)
老師:用多媒體將實驗過程及思維過程投到大屏幕上。
1.將鋅放入稀硫酸中,觀察現象,寫出離子方程式,標出發生化合價變化的元素化合價。
2.將銅片放入稀硫酸中,觀察現象,并解釋。
3.用導線將鋅粒和銅片連接,觀察銅片上發生的現象,并進行推測。
4.用導線將鋅粒和銅片連接,中間接一電流計,觀察電流計指針的變化,并進行推測。
老師:劉××、王××、耿××、韓××四人合作到講臺上完成這四個實驗,要求每個同學做一個實驗,其他同學協助完成該實驗。(希望通過合作,培養他們人際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四位同學商量了一會兒開始操作實驗。
劉同學:耿同學你幫我準備一下藥品和儀器好嗎?我做實驗時韓同學幫忙看那兒存在操作失誤行嗎?王同學我做實驗時,幫我將實驗現象給大家描述一下好嗎?(其他三位同學都點頭同意。)
耿同學:……
韓同學:……
王同學:……
(第一、二步實驗相對簡單,合作也比較容易,默契感培養起來后,第三、四步實驗也非常成功的完成了。而且效果非常好。第一、二步實驗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故實驗現象并沒有引起學生的多大興致。但當實驗進行到第三步、第四步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驚奇的叫了起來——怎么可能,銅片上怎么出現小氣泡了呢?太不可思議了,電流計指針怎么偏轉了呢?在學生心中充滿疑問,急于知道答案的情況下,我并沒有順勢給出答案,而是……)
老師:同位和前后四位同學討論一下可能的原因。
(學生們開始積極的討論,像賈××、高××、王×、王××等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同學也被調動起來了,與同學們熱烈的交流。我又適時地進行了引導,提出一系列環環相扣的情景問題,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探究出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目的是通過探究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老師:用導線將鋅粒和銅片連接后,觀察到銅片上有氣泡生成,該氣泡為什么氣體?
學生經過討論,得出的結論是氣泡是H2。
老師:(追問)怎樣證明?
劉同學:可收集一小試管生成的氣體,移近酒精燈火焰,看是否有爆鳴聲來驗證。
老師:她回答得怎么樣?(同學們一起說好)我們一起為她鼓掌好吧!(熱烈的掌聲響起。)
老師:(又問)氣泡的生成是否能說明銅片與稀硫酸發生了反應?
(對此問題學生之間的討論意見出現分歧,有人認為氣泡的產生是因為在導線連接的條件下銅片與稀硫酸反應所致;有人卻提出反對意見,理由是銅是不活潑金屬,不可能與稀硫酸反應。對此我沒有對任何一方作出否定,而是看似漫不經心的稍作點撥。)
老師:(再問)如果銅參與了反應,那么產物是什么呢?怎樣證明?(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別人、不盲從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經我的點撥,學生豁然開朗,意見得到了統一)
同學們一起:溶液的顏色沒有變藍,說明沒有硫酸銅生成,即銅沒有跟稀硫酸發生反應。(同學們通過交流研討得出結論,培養了他們的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培養了集體榮譽感。)
老師:電流計的指針發生了偏轉說明了什么問題?從而可得出什么結論?(這個問題的設置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科間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品質。)
學生通過討論并聯系物理上所學電學知識,得出結論。
楊同學:電流計指針的偏轉說明有電流通過電流計,而且通過指針的偏向知電流是由銅片流向鋅粒。
老師:他回答得好不好?
學生:好!(學生一起回答。)
老師:(追問)電流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電流產生的原因是電子的定向移動。(此時學生已非常有成就感,興致完全被激起,因為他們用其他學科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化學上的問題。于是我乘勝追擊,又提出一個問題。)
老師:電子從哪兒流到哪兒呢?
學生:電子是由鋅片流向銅片。
老師:(追問)銅片上的H2是如何生成的呢?(這是一個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問題,提出這一問題的目的,一是出于探究問題的需要,二是進一步的培養學生成功的自我意象——這么復雜的問題通過努力,我們自己也能得出結論,我們多么了不起啊!)
在我不斷的提示下,學生共同得出答案:氫離子是在銅片上得到從鋅片上流過來電子生成H2的。
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小結得出結論: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
老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常同學:知道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她表達能力較差,平時不喜歡與同學交流。)
崔同學:通過與同學們的交流一些難點我也能突破。(她的基礎較差,平時缺乏自信。)
郭同學:做事要細心。剛才做實驗時我沒太注意實驗現象,光感覺好玩了。(該生平時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
吳同學:……
張同學:……
老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學到了很多。知識上知道了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同時要注意平時多與同學們合作交流,因為我們是一個大家庭,與同學分享快樂與痛苦。
【案例分析】
本次案例是在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定義的基礎上,對“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展開的探究。整個探究活動中,我注重了學生間的合作交流,并且通過針對不同的學生給出不同的評價和鼓勵,培養了不同學生的能力,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學習的自信心,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對學生來說收獲更多,效率更高。
《論語》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句,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緊承好之者突出樂之者。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不一樣,自身的素質固然是一個方面,更加重要的還在于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態度或感覺。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對一門科目產生了興趣之后,自然會學得比別人好。
我把教學看成一種交流,避免冷冰冰的進行知識發售。尤其是大膽放給學生5分鐘可能贏得40分鐘的全心投入,真正起到發揮學生主體意識的作用,學習效率也就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