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作業是課程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發展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重要方法。但當前數學作業布置存在著很多問題,導致數學作業是學生的負擔,效能一直很低,讓教師們很困擾。總結一下主要存在這幾點問題。
1.作業形式呆板單一,缺乏趣味性
一直以來,學生的數學作業形式總是很單一,作業內容基本上是課本上的練習題,局限于書面。而動手實踐、自主合作探究類的作業所占比例卻微乎其微。單調枯燥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找不到樂趣,做作業的積極性和能力的培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作業量多質差,缺乏實效性
不少老師為了強化教學效果,常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大搞題海戰術,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誤以為“熟”才能生“巧”。學生每天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應付這些繁多的課外作業。久而久之,勢必給學生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過分增加疲勞度,挫傷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最終導致作業完成的質量低下,影響了學習效果。
3.作業內容呆板,缺乏靈活性
小學生接觸到的社會、生活是多元化、豐富多彩、充滿大量信息的。然而他們所做作業的內容卻陳舊、枯燥,遠離生活,難以被他們理解。這便封閉了學生的思想,將現實與數學重重隔離,在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陰影。作業布置只圖“量”,不求“質”,一味盲目地“強化”訓練,壓制了學生的靈活性、創造性的發揮,同時也失去了作業的實踐性,有什么效益呢?
4.作業主張統一,缺乏層次性
一些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為了圖方便,習慣布置統一的作業內容。無視學生的個性與認知差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題,導致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使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5.作業評價單調,缺乏新意性
批閱作業時,如果教師能巧用的語言來評價的話是可以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對話,而我們很多老師為了一味的追求提高改作業的效率,給予小孩作業的評價很單一,僅僅是用“ABC”或“甲乙丙”來評價,導致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沒有任何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打消了他們寫作業的積極性了。
6.各科作業的布置缺少平衡性
各科老師都各自抓自己的學科,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布置作業,渾然不顧學生還有其它幾門功課的作業要完成,教師們相互間缺少商議、溝通與協調,學生們忙于應付完成任務、難以針對自己的不足查漏補缺、進行復習。
那么如何改變現狀提高作業效益呢,下面我從自己的幾個想法來談一談。
一、設計多種類型優化作業
新課程作業設計要激活學生思考,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在實現創新上下工夫。作業不應當只是單一、枯燥的文本,而應該是富有色彩、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結合教材,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從形式、層次上進行優化設計,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需要。
1.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所以,教師設計作業時在考慮教學需要的基礎上,還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考慮到小學生求趣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增強作業的趣味性。例如,學習完乘法口訣后,進行“對口令”的游戲,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把作業融入游戲中。學習小數加減法時,創設“購物”情境,展示琳瑯滿目的商品價格,讓學生自主購物,利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計算的方法和技能,把知識點融入情境中,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做作業的興趣,又能取得較好的作業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作業,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2.設計層次性作業,讓學生有成就感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看,學生能力是有差異的,對作業的要求自然也應該有所不同。“一刀切”的作業,有的學生“吃不夠”,有的“吃不消”。老師設計作業時應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每一名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促進人人成功。根據自主性原則,設置不同層次、不同梯度的選擇性作業。如,在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識后,我設計了如下的分層次作業(學生可自由選做):
(1)一個長方體紙盒的長是12厘米,寬是8厘米,高是6厘米,做這個紙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紙板?它的體積是多少?
(2)一個長方體紙盒的棱長總和是50厘米,寬是8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3)一個長方體紙盒的底面積是48平方厘米,它的底面周長是28厘米,它的表面積是152平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這樣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的有層次的作業,讓全體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使各種水平的學生都有所得,有所進步。
3.設計合作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傳統教育提倡獨立完成作業,片面地強調了獨立思考,很少把“合作”當作一種必備的素質來培養。新課程要求學生注重合作、學會合作,并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因此,在作業設計時,我們要打破傳統作業“獨立型”的形式,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設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的“合作型”作業:“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型”作業;“學生與家長的合型作”作業;“學生與教師的合作型”作業。以“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型”作業為例,學習“統計”知識時,讓學生們合作,進行社會調查,收集、整理相關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在完成這一作業過程中,既有獨立分工,又有互動合作,在互助中促進了交流,在交流中學會了合作。那些資料的收集、社會調查、辦手抄報之類的作業或活動型作業,更離不開學生間的合作,采用這種合作的方式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在合作型作業完成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交流,學會了合作,學會了互相尊重和妥協,知識、技能、情感都得到了發展。同時,合作型作業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4.設計開放性作業,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開放性問題是針對傳統教學中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而提出的。在新課改的環境下,開放性作業是相對于原來的條件完備、結論確定的封閉性問題而言的。開放性作業表現在內容的開放、形式的開放、解題方法和策略的開放、所求問題的開放、答案的開放,等等。例如:在學完百分數的應用一課后,我出示了“家樂福超市”的一則則廣告:A品牌的牛奶寫著“商品大酬賓,每袋1.2元,買五送一”;B品牌的牛奶寫著“××牛奶每袋1.2元,八折出售”。試問:“如果每袋牛奶的價錢一樣,買五送一和打八折價錢一樣嗎?”老師遇到的這個問題誰能幫忙解決?怎樣買劃算?如果你是老板你會有哪些經營妙招?不妨說來聽聽。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拓寬思路,能較好地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這樣就發揮了學生作業的自主開放性、主動性、獨創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釋放自我潛能,尋求新穎獨特、富有創造性的解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創新者。
5.設計生活性作業,體驗數學的價值
新課程強調“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我們在設計課堂作業時,可以創設出一些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開了生活便是枯燥無味的。如教學“平均數”一課后,教師設計作業:記錄一周每天的最高氣溫、最低氣溫。(1)這一周平均最高氣溫是多少攝氏度?(2)平均最低氣溫是多少攝氏度?(3)平均最高氣溫與平均最低氣溫相差多少攝氏度?觀察統計表,你對家人的生活有什么建議?這個作業不僅有助于學生鞏固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給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學生學到的將不僅僅是數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綜合能力得到了培養和訓練。
6.設計探究性作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還應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從而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探索性作業。這樣,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外部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智力活動,使數學學習充滿數學味。例如,學習了比例尺后布置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設計小花壇等設計性作業;學習百分率后讓學生統計有關數據,計算學校某天的出勤率;讓學生調查家里或學校每月的用水、用電情況,根據調查的結果,寫一份合理節水、節電的建議書。完成這些作業時,讓學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過程中,通過探究、操作、交流、分析,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及策略。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探究方向、時間、空間以及方法,激發思維,給學生一個創造能力得以發揮的平臺。這樣的作業過程,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也逐步學會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重視各科作業的協調
這里我向老師們推薦上海幾所學校的做法:為了控制作業量,長寧區的愚園路一小、江蘇路第五小學、長寧實驗小學,新學期每位老師都把當天布置的家庭作業寫在黑板上,以便各科目間協調刪減,把每天的作業量控制在半小時內。比如,英語老師發現語文數學老師布置的作業已經很多,就會馬上調整作業量,把筆頭作業換成口頭作業等,避免學生作業負擔過重。江五小學還增加了作業督查員:教導處老師會不定期地檢查學生的備忘錄,抽查各科作業量是否有按規定布置;定期邀請學生開座談會,收集作業反饋。作業量過多,反而對學生不利,差錯率也會增大。總也完不成的作業和頻繁的出錯率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三、彰顯教師的魅力,讓學生喜歡你
經常我們會看見一些學生總是先寫這科的作業,再寫其他科的作業。一問才知道他們是把喜歡的那一科作業先寫,不喜歡的最后寫甚至是不寫。那么如何做到讓學生喜歡數學呢?答案:彰顯教師的魅力。俗話說“愛屋及烏”。如果你很有教師魅力的話,學生就會喜歡你,喜歡你的課堂,繼而是作業,也就很難出現作業完成不好了。但教師的魅力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在于知識的淵博;在于你魅力的課堂;在于做學生的示范和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于熱愛教育,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更在于善于與學生交流,平等待人,以學生為友,盡量為孩子們的成長創造一種寬松、友善、和諧的環境。這樣的老師學生怎么不喜歡你呢?作業自然完成的很好。
四、采取多元化評價的方式
教學是一門藝術,作業評價同樣也是一門藝術,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采取多元化評價的方式。
1.教師評語的多元化
在每次批改作業的時候,教師不僅是給出一個對錯判定和作業等級,還要充分發揮作業評價的激勵、引導、養成、交流的功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每次作業的具體情況,可采用表揚類評語評價、激勵類評語評價和引導類評語評價。除此以外,還可以運用等級制評語對學生的作業加以評價。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而且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2.多元化主體的評價
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批改作業。如:師生共同批改、學生互相批改、學生自己批改,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更多的方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變得自信。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作業的設計布置,導致事倍功半。在以后我們要多多重視“習行之功”,多考慮作業的設計布置,使它緊貼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實際,使作業布置多樣化。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學會創新化處理,把作業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樣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數學作業也就不再成為學生們的負擔。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臨泉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