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多媒體課件有著直觀、形象、涵蓋面廣的特點,它的運用給美術課堂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推廣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美術教師也大都掌握了多媒體課件制作與運用的方法,并使之成為美術課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誠然,科學合理地使用現代技術給美術教學注入了活力,可以使教學更加靈活、高效,但若過分依賴多媒體,盲目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而不考慮到美術的學科特點,不僅達不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反而會給人“華而不實”“牽強附會”之感。下面就結合自己多年的美術教學經驗,談談多媒體與美術教學整合的優點及要注意的幾個誤區。
一、使用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的優勢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多媒體創設形聲并茂、引人入勝的課堂情境,可以一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充分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喚起學生的情感,激發了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積極地去學習,去探究,去創作,成為課堂的主人。
如我教學三年級第五冊《面具》一課時:首先,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一個小魔術,然后用魔方變幻出一個面具。我問:“你們知道面具的來歷嗎?面具具有什么樣的作用呢?”我在學生的疑惑中播放視頻《遠古面具與圖騰崇拜》,在欣賞遠古人帶著面具,伴著鼓聲手舞足蹈進行祈福的場景中,學生被錄像中的原始而又神秘的畫面所吸引,很快明白了面具的作用和來歷并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對面具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又問:“在歷史的演變中,面具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用途是不是也改變了呢?”我請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師生共同參與探究。在熱烈的討論中,我又恰如其分地運用課件展示了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面具文化,學生通過課件了解到現代面具不僅可以裝飾、娛樂,還具有很多的實用功能。學生興趣濃厚,情緒高漲,既開拓了思維,又提高了認識,積極的參與到下面的學習與創作中。
2.啟發想象,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而想象是思維的助手,是進行藝術創造的基礎,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多媒體課件能創設出豐富多彩、富于變化的視聽環境,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教室,走出固定的思維模式,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欣賞,感悟的過程中推開一扇扇靈感之窗,提高認識能力,拓展了思維。
3.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圖像的展示,音樂背景的渲染,教師感染性的語言,總是能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到課程需要的情境中。四年級第八冊欣賞課《畫家凡高》,凡高是一位偉大的畫家,他的一生是悲慘而短暫的。而這位天才型畫家在短短的十年里,卻創作了大約800多件形式多樣的繪畫作品。他對藝術充滿著激情,卻不被世人所理解,甚至被人稱為“瘋子”,在他生前一幅畫都沒有賣出去,生活孤獨而窮困潦倒。教師運用短片的方式讓學生認識了絕望的凡高,又運用課件,以憂傷的樂曲作為背景,展示了“凡高的作品”,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用心靈去欣賞感悟大師的作品,感受他絕望的內心世界和火一般熱愛藝術的心。當學生在欣賞到凡高自殺前創作的《麥田上的烏鴉》時,被畫面上飛得很低的黑壓壓的烏鴉群所撼動,每個人都感覺到很壓抑,似乎也感受到畫家臨死前的掙扎和苦悶。在此課的教學中,多媒體創設了與課堂相適應的情境,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欣賞、理解了作品的美與深刻內涵。
二、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誤區
1.防止對開創新思路的忽視
教育思想的改變,才是真正的改變,新型美術教育必須體現新的教學思路和創新理念,在教學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出發,實現由“滿堂灌”的被動承受向學生能力培養的轉變。可我發現當前有許多美術教學雖然使用了多媒體課件,SCT白板等現代化教學工具,但教學模式依然是陳舊的填鴨式的,教師講改為課件講,教師范畫改為課件展示,從課程的情境導入,教學過程的講授,重、難點的突破,教學評價展示等,每個環節都是課件在當主角,學生只是充當了認真聽和臨摹的角色,整節課很少有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何來自主學習和提高能力呢?我想這樣的課是失敗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學生不能作為一個旁觀者出現在課堂中,而是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參與到整個課堂的活動中。無論課件制作得多么精美,音樂如何動聽,手法多么新穎,結果都是徒勞無功的,是對教學資源的一種浪費。因此,教師在更新教學觀念的同時,要認真鉆研教材,研究教法,認真貫徹素質教育,讓多媒體課件恰如其分地得到發揮作用。
2.防止淡漠繪畫實踐的體驗
美術是一門需要用眼睛去欣賞,用雙手去摸索實踐,用經驗去提高,用心去感悟的藝術。美術教學與多媒體的整合,不應該用多媒體替代藝術實踐在課堂上的重要地位。只有參與到體驗探究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有兩位美術教師在上“中國畫”中,由于使用多媒體掌握的“度”不同,所帶來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
例如,此課的教學目標是欣賞古今優秀畫家的作品以激發學生表現祖國大好河山的創作欲望,掌握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提高鑒賞能力及繪畫水平。教學重難點是了解中國畫的特點,并領悟中國畫用筆用墨的方法。其中一位教師為了課程的整合,一堂課課件從頭點到底,所有的教學過程都通過課件進行展示,忙得始終在電腦操控臺與第一排中間活動,整節課看似熱熱鬧鬧,課件中收集了大量古今書畫大家的代表作,把中國畫的繪畫基本技法用錄像代替,甚至是把簡單地通過學生動手體驗墨色變化,就能很好理解的環節也制成課件進行了展示,并配上詳細的文字介紹。課件的內容量很大,可收到的效果卻不盡人意,老師忙忙碌碌,教學卻浮于表面,學生創作的手法僅局限在錄像中所教的技法,墨色也沒有突破傳統的積墨、潑墨、破墨等特點,創作出來的作品基本上千篇一律,沒有創新。
而另一位教師制作的課件雖然相對簡單,但卻能在課堂需要的環節點上切入,導入階段以課件展示中國山水畫作品并配以動聽的古箏音樂創設情境,教師用優美的語言講述關于中國畫家“齊白石”小時學畫的有趣小故事,學生對故事很感興趣,很容易的就被吸引到情境中。俗話說“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生活是一種體驗,藝術也是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才能創作出出彩的作品,教師在進行講授墨色技法環節,采用了小游戲的方式,老師先在黑板上示范了幾種墨法的畫法,問學生這幾種墨法像我們生活中玩過的什么游戲?學生有的回答像吹墨水,有的說像巴掌印畫,學生的回答無奇不有,大都是他們玩過的小游戲,所以他們很感興趣,老師適時告訴同學們每種墨法的名稱,并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開創更有趣的墨法,把墨與水、顏料自由結合進行體驗。學生也不負師望,創作的墨色千變萬化。此時的學生情緒高漲,老師又問:“那么畫家們是怎么畫的呢?你們想不想看呢?他們的作品和我們的畫又有什么不同呢?”接著在老師的引導下有目的地欣賞了古今有特點,不同風格的中國畫作品,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作品進行了鑒賞,教師小結并評價了學生的發言。在作畫階段,教師參與到學生中間,共同體驗創作。有問題即時地指出,好的創意共同分享。在欣賞、體驗創作環節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鑒賞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作品既有傳統中國畫的特點,又具有創新精神。
3.防止削弱教師的主導地位
無論是傳統美術課堂還是多媒體整合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依舊是無可替代的。雖然說多媒體在美術教學中有著很強的優勢,但美術教學是藝術教學,無論是欣賞、探究學習及藝術創作、技法示范講解都是離不開教師及時正確的引導。情感目標的培養是美術教學中重要的環節,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愛國主義情感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都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教師的言談舉止,人格魅力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長,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對生活、學習積極向上的態度,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同時,也要明確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決不能顧此而失彼。
總之,在美術教學中,合理、高效、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提高美術教學質量,優化教學,但也要注意掌握好度。讓多媒體成為新型美術課堂的催化劑,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讓美術課上的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衛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