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課堂教學應成為充滿靈性的活動,構建以培育學生靈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靈性課堂理應成為我們共同的追求和使命。在化學這一非人文學科中倡導靈性教育,嘗試營造靈性課堂,開啟學生靈性。
【關鍵詞】靈性課堂 特征 策略 思考
生命的靈動不僅僅局限在人文學科的課堂中,其實,在化學課堂里也可以靈性地流淌。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只見知識,不見靈性”的教育,時時發生,處處可見。當前中小學教育功利性太強,過多過早關注知識技能的訓練,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各種技能的機械訓練,學生作業量加大變難,孩子不再擁有獨立思考的頭腦,多彩多姿的想象,超出世俗的灼見,有的只是死記硬背的教條,答卷解題的技巧,應付考試的能力,“靈性”被局限在可憐的思維標準化這狹小的天地里。因此,倡導靈性教育,矯正人們錯誤的教育觀,開啟學生靈性,使成為一個更富靈性的孩子,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應向往的教育目標。
一、靈性課堂的基本特征
“靈性”一詞禪宗上指悟性或慧根,即智慧之根本。靈性課堂的真諦是以培育學生靈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課堂形態。概括起來,我們追求的“靈性課堂”至少有以下幾個特征:
1.靈性課堂是生命對話,充滿智慧的課堂。師生間不斷有心靈的對話,思維和思想的碰撞,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地、時不時地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學生的思維和思想不斷地被“喚醒”、“激發”和“升華”,學生會從中獲得感悟,受到啟迪,從而逐步地變得有靈氣,有悟性,變得越來越聰慧。靈性課堂應當是充滿“互動性”和“生成性”的。課堂上,“互動”與“生成”往往是共生共存的。互動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互動的升華。
2.靈性課堂是智情交融、珍視個性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而不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而不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而不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課堂中學生敞開心靈,激蕩智慧,暢所欲言,真情流露,智情交融。學生的“成就感”不斷得到滿足,享受成功感悟和成功體驗,學生差異發展的普遍受到尊重,對自己的發展有足夠的自信。教師是平等的“首席”,充滿激情的精神引領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天賦潛能和自我價值在課堂被廣泛關注和認同。
3.靈性課堂是追求高效、追尋品位的課堂。靈性課堂絕不排斥知識的授受和能力的培養,但絕不把教學僅限于認知層面,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靈性課堂應當走出分數的誤區,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注重學生良好習慣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成為人類文明之火的傳薪者。同時拓展自己課堂的延展度,注重知識與生活相融,知識與應用聯姻。課堂與課外教學智慧的互補互延,學校與家庭教育智慧的互動互融。
4.靈性課堂是富有獨創、各顯特色的課堂。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學校里也不應該有一模一樣的課堂。“異彩紛呈,各顯特色”,是靈性課堂呈現結果的個性化形態。生動在于變化,富有靈性的教師首先是個有心人,總是追求與眾不同的課堂教學風格、體系。他們善于“激疑布惑”,能夠提供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和策略,激發學生好奇、多思、質疑和標新立異。
二、靈性課堂教學策略
如何實施靈性課堂教學?打造靈性課堂的切入點頗多,就化學課堂教學實施談幾點淺薄的嘗試與思考。
1.運用有效導入,點亮靈性課堂
導入是課堂的重要環節。導語是教師智慧、知識、教學方法及語言運用能力的綜合體現,一個好的化學教師總是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程度,學生的心理特點等,圍繞調動學生積極性這一目的,來巧設新課導入,采取靈活多樣的導入方法,運用靈活多變的語言,一開課就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有時候往往一則謎語,一個小魔術,一首詩,一副對聯,一張掛圖等就能激起孩子們的童趣,讓學生產生猜測思維,激活思考能力,產生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我在講授“性質活潑的氧氣”時,上課后,我讓學生閉上嘴,捏住鼻子加以體會。同學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憋得慌。”我問:“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同學們紛紛發表意見,都談到空氣中的氧氣。問:“氧氣在哪兒呢?能跟我們這位十多年的朋友握個手嗎?”讓學生伸出手在空中抓一抓,然后發表意見。增強了課堂氣氛,引出課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他們“有感”、“有悟”,開啟學生靈光。
2.關注動態生成,養育靈性課堂
在化學教學中要重視課堂預設,把握課堂生成。追求動態生成,并不是不要預設,而是需要教師在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的基礎上,依照學生的認知曲線、思維張弛及情感波瀾,以靈動的教育機智隨時調整教學進程和教學策略,讓預設轉化為生成,使課堂教學充盈生命成長的人文韻味。
生成是動態可變、豐富多彩的,再好的預設與課堂實施之間也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無案。寓有形的預設于無形的、動態的教學實施中,隨時把握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不斷捕捉、判斷、重組課堂教學中涌現的信息資源,機智地生成新的教學方案。當教學活動不能按照預設展開時,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節乃至放棄教學預設,創造出新的推動教學動態生成的教學流程,使教學富有靈性,彰顯智慧。
3.設計靈性作業,延伸靈性課堂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經常布置學生一些富有趣味性、可行性、基礎性、實踐性的小課題作業讓學生完成。如筆者在講到能源篇時讓學生結合農村現狀,設計課題作業“農忙季節秸稈集中焚燒危害的調查”。教師啟發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并提出問題,然后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對問題的成因提出猜想,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學生明確任務后,進行小組加工。選擇指導老師,集體協作。要求學生圈定課題找途徑,通過觀察與實驗收集數據,通過公共信息資源收集證據。這個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需要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訪問,要努力讓每一個參與的學生能量充分發揮出來。如為完成“讓我們遠離水污染”,并調查當地水資源狀況這一課題作業,我們有的學生上網調查我們里下河地區水資源資料,有的學生深入田間地頭調查農田灌溉方式,有的走訪農戶了解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有的學生到水廠了解自來水的生產流程,還有的學生聯系家庭與學校的用水狀況……同學們在活動中觀察研討,大膽構想,實驗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意的見解。
4.重視化學美育,熏陶靈性課堂
化學中的美是一種科學之美,它具有嚴謹、和諧的學科邏輯結構,它所研究的對象是相互聯系的、多姿多彩的物質世界。自然美是化學美的基礎。化學知識來自自然,而自然本身就蘊藏著美,化學自然美在化學教育過程中被廣泛地反映出來,大致可分為三種不同類型:第一,跟自然界物質相聯系,具有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等特征的形態美。第二,通過化學物質所特有的運動、變化表現出來的動態美。例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現象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第三,來自化學工業的人工美,例如,現代化工合成的各種新型材料將人們的生活裝扮得繽紛多彩。科學美是化學美的本質內容。化學學科中大量美妙的符號,嚴謹的概念和規律,結構嚴密、統一和諧的化學知識體系等無不體現了科學美的豐富內容;表現在元素周期表里,又增添了一層神奇的色彩。化學的自然美和科學美,通過教師的教言、教態、情感、板書,加上中外化學家們的理想、毅力和智慧,構成了堪稱世界之最的多彩的美,潛移默化的熏陶使學生達到“輕松愉快學化學”的境界,美育的實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審美思維,啟發學生的審美聯想,讓學生樹立起探究的信念。
靈性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要求學生用經驗來激活知識,用思維來建構知識,用情感來豐富知識,用想象來拓展知識,用智慧來批判知識,用心靈來感悟知識。把知識賦予靈氣,讓生命變得厚重。靈性課堂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一位優秀的化學老師能將教育原則和美好的期待鮮活地體現在多樣的方法和教育智慧中,熔鑄心靈的鑰匙,開啟學生心靈深處的靈光;把教育的詩意和美好的希望播撒在學生的心中。總之,靈性課堂與其說是一種范式,不如說是一種教學境界,是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讓我們攜手共創靈性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垛田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