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讀懂一篇文章?李鎮西老師曾說過,要“讀出自己”。所謂“讀出自己”即從文中讀出自己熟悉的生活或場景;讀出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的一個情節或人物形象;讀出觸動心靈的一個時代或一段歷史。是啊,只有尋找到文本與學生情感的共鳴點,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寬度和深度。可是我在“讀出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走的并不輕松,將我對文章的情感移植于學生的心靈需要我以“小人”(學生年齡小,故稱之為小人)之心度“君子”(作者)之腹(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敘事散文中的經典。讀者之所以喜讀這篇作品,最主要的是源自該作品描述了人世間至真至純的父子親情,父子車站的離別就成為永恒的經典。在教學《背影》這篇經久不衰的美文時,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面對父親艱難地買回的幾個橘子,同學們無動于衷,體察不到濃濃的愛子之情,漠然地把父親的這些關愛當作是他的責任。是這篇文章不能與時俱進了,還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我痛苦地思忖著。這群90后的獨生子女大多是在蜜罐中成長起來:同學們都習慣了早晨媽媽為他們剝好雞蛋,溫好牛奶;每天按時接送他們上學放學;爺爺奶奶經常塞給他們零花錢……他們已認為這是自己的權利。
“無論我如何努力,始終都沒有達到爸爸的要求。考到九十分,爸爸會問,‘怎么沒有考進前五名?’考了前五,爸爸又會問,‘為什么沒有考到第一?’終于考到第一,耳邊又傳來怒喝,‘你完全能考滿分’。那段時間,內心叛逆的我,時常頂撞媽媽,見到作業就心煩意亂,昏昏沉沉。隨后我考了入學以來的第一個最低分——七十分。爸爸雨點般的巴掌落在我的身上,痛苦的我,發誓下次一定要考好。在我的努力下,緊接著的考試如愿的得了九十七分,又一次得了全班第二。本以為爸爸會高興,沒想到爸爸卻說了一句‘你是不打不行了。’”王楠同學的心聲讓我無法平靜。是的,因為代溝、叛逆,處于初二的學生總是嫌自己的父母嘮叨、啰嗦、不善解人意,正如文中“我”總覺得父親與腳夫講價說話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囑托茶房照應我時,我心里暗笑他的迂。如何引導同學們體會中國式父親愛子之情?看來是我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事。
記得一位優秀老師在執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研讀過渡段時,做了這樣的動員:能夠讀出一絲留戀之情,是因為“我”活動地點的轉移,是“我”一段生活的告別!真正的共鳴應該是同學們設身處地的理解,進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告別的不僅僅是百草園里的一草一木,告別的也不僅僅是魯迅先生本人的童年歲月,我們朗讀告別的還有在座各位的童年呀!果然那位老師的一番“煽風點火”引來了學生動情的朗讀,在告別百草園的一剎那迸發出情感的火花。于是我開始認真揣摩課文內容。這背影,是一個充滿一腔愛心的慈父形象的縮影;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親的舉動、表達“我”的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這背影,是催人淚下的身影。但事非經歷不知難,情非感受不知味。情感是抽象的,尤其是對沒有豐富閱歷的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對“背影”包含情感的感悟、理解,打開了大家感情世界的閘門,撥動了大家追求美的心弦。《背影》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品中渲染了濃濃的父愛,是父愛讓作者一次又一次感動流淚,是父愛感染了讀者,讓讀者動心動情。
一瞬間我的思緒打開了,就從俗語“男兒有淚不輕彈”問起,為什么堂堂七尺的朱自清數次淚流滿面。同學們饒有興趣地梳理文章內容。我把文中“我”的幾次流淚和父親的幾句話語結合起來教學。第一次面對家中慘淡的光景,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痛的淚水。而此時的父親正值喪母之痛,賦閑之窘,還來不及舔拭傷痛卻異常堅強地勸慰我:“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在安慰兒子,不讓兒子過于傷心難過,也使兒子不要擔心自己。第二次父親執意為我買橘,當我看到他蹣跚而又艱難地背影時,我抑制不住地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父親買橘時千叮嚀,萬囑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為什么要買橘子?為什么不要走動?為什么自己去買?父親對兒子的愛是多么得體貼入微啊。多情自古傷離別,第三次等父親的背影混入到來來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著了,我知道老太龍鐘的父親為了生計不得不到外處謀生,可在餓殍盈野、難民云集的時勢下要想找個差事,比登天還難!我一想到那個漂泊在外,孤身一人的父親前途未卜時,再也忍不住流下了傷感的淚水。父親卻惦記著:“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父親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北京。掛念的是孩子報個平安。兒行千里父擔憂啊!這些話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一言一語都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之情,誰說父愛不細膩?盡管文中兩次提到我的年齡“其實那時我那年已二十歲,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但在父親的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孩子像風箏一樣,飛得再高再遠,都不會放走手中的線繩。
后來我告訴學生作者的散文集《背影》出版后書店寄來樣書,作者“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的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鏡,一字一句頌讀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手不住地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兒子再大,在父親的眼里終究不過是個孩子,車站送別時給兒子買橘子在父親看來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無論自己是怎樣的艱難,舐犢之愛注滿了父親的背影。仿佛“祖母死了”“賦閑在家”“家中光景慘淡,老境的頹唐”所籠罩的灰色調在“橘子”的一抹亮色中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統一的畫,橘光中凸現了父親“深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捫心自問,你開始發現并珍愛父母的這些愛的細節?難道非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時候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無不動情地說道:“自從我升入初中來,我從未看到過父親如此認真的為我做早餐,每天不管他值夜班到幾點,第二天總是準時起床精心為我準備早飯。我回報他的應是大口大口的吃,認認真真的學。自從爸爸去世后,我都騎著自行車上學,每天老遠就看見媽媽站在樓下的那棵大樹下耐心地等我回家,為我拎書包,看著我鎖好車。有時回家晚了點,媽媽早已站在小區門口左顧右盼地張望,我暗暗發誓這輩子一定要保護好瘦弱的媽媽。爸爸媽媽為了我們的學習,將家搬到學校附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我很心疼他們……”聽到孩子發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我深深地感動了。他們在文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讀出了自己的心聲。這是對文本最可貴的解讀。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