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店內和店外,業務員拜訪終端的工作有很多不同,光背口訣是不行的,重要的是,你要清楚哪些工作是提升銷量的關鍵所在。
特約教練:魏慶
“理念到動作”營銷培訓創始人,主張“培訓要把理念宣導落實到動作分解,讓學員上午聽完下午就能拿到市場上運用”。
從基層業代做起,12年銷售實戰經驗,歷任可口可樂、頂新集團等知名企業產品經理、銷售經理、銷售總監等職。出版4套營銷專著、10余套培訓光碟,國內50余家電視臺熱播。
先后為可口可樂、統一企業、嘉里糧油、美的集團、TCL集團、九陽家電、康佳集團、恒安集團、聯想集團、中國石油、雙匯集團、大自然地板等國內外500余家企業提供系列營銷培訓常年輔導。
官方網站:www.head-to-hand.com
上節主要內容回顧:
我們花了10個月的時間,學習了各種終端推銷模型和終端推銷組合拳,又學習了23個終端鋪貨加速杠桿。上一節,我們開始學習中小終端拜訪的規范和標準:“中小終端拜訪標準八步驟”。主要學習以下內容:
一、拜訪出門前的準備
1.首先準備好今天要去哪里:業代行蹤要固定、工作量要固定、拜訪目標要固定;
2.準備好今天帶什么東西:帶什么物料、帶什么貨、帶什么工具;
3.準備好今天說什么:可預期問題的回答話術;
4.準備今天干什么(今天的目標店):讓業代每天帶著目標出門,拜訪客戶更有針對性。
二、中小終端拜訪標準八步驟
第一步,店外準備:整理服裝、看客戶卡、熟悉老板姓名,反思店內工作績效目標;
1.進店前看客戶檔案卡,思考這個店內銷售狀況是否異常;
2.進店前看客戶登記卡上的品項記錄,思考此店的品項結構改善目標;
(1)“目標店”的改善目標是“達成”;
(2)“丟失店”要補回品項;
(3)“空白店”要先變成“客情店”再變成“有貨店”;
(4)“單品店”要首先“反思優勢產品有沒有進去”,在此基礎上再反思能不能增加品種;
(5)“多品店”按照如下原則進行單店品項結構提升:
●對應競品:凡是競爭對手進店而且能動銷的品項,我們必須頂上。
●補缺:其一是價格帶補缺,其二是機會產品成系列。
●升級:考慮能不能推銷更高一個價位的產品。
●協議:簽訂各種銷售協議,要把優勢放大化,給競爭對手設立壁壘。
(6)混場店:把終端店“肚子”搞大。
3.進店前思考陳列機會工作目標:能不能用陳列政策下單?該店有哪些戶外陳列機會?
4.進店前思考店內異常價格管理工作目標;
5.進店前思考促銷落地工作目標;
6.進店前思考該店服務工作目標 。
中小終端拜訪標準八步驟(中)
第二步,戶外工作:檢查戶外廣告,優售優陳
“優售優陳”是什么意思?就是海報廣宣品不但要有數量,還要花心思提升質量。店內主推什么產品和活動,店外的海報廣宣品必須和店內主題保持一致。否則店內推的是新產品A,店外張貼的卻是老產品B的海報,形不成合力,不能推動銷售。
“檢查戶外廣告”是什么意思?用書面語言表達就是“在店外進行本品的廣宣品布置”,直白一點講就是“撕掉別人的海報,貼自己的海報”。
我給食品、日化、家電、建材、醫藥等各個行業的一些企業培訓,每個企業都覺得他們自己的行業競爭是最激烈的,而我個人對行業競爭是否足夠激烈有三條判斷標準:
其一,行業有沒有形成寡占——行業老大老二們加起來有沒有占行業30%以上市場份額?大家上網去查一下,在中國,寶潔和聯合利華兩家加起來占了日化行業多少份額?兩樂加上康師傅、統一四家企業占了飲料多少份額?康師傅、統一、華龍、白象四家企業占了方便面多少份額?青島啤酒、燕京啤酒、雪花啤酒加起來占了啤酒多少份額?完全競爭的行業必然形成寡占,而小企業就會被洗牌,或灰飛煙滅或蝸居一隅。你所在的行業出現行業寡占了嗎?
其二,這個行業經銷商的利潤有沒有低于5%?你去看看方便面,經銷商38元錢進一箱康師傅,38.5元錢或者39元錢批發出去,賺不到3%的微利,還要送貨上門。競爭激烈的行業必然進入微利時代。你所在的行業是否達到這個微利水平?
其三,這個行業有沒有因為做業務出現惡性刑事案件?我不想聳人聽聞,但是大家去問問方便面、飲料、啤酒行業做業務的朋友,兩個競爭企業業務員之間打架,乃至打群架、打傷人、甚至失手打死人,這種事情還算新鮮嗎?
他們打來打去為什么?為了利益?為了競爭?這些都是虛詞。啤酒、飲料、方便面的業務人員打架,10次打架有12次(還有兩次在醞釀)是因為互相貼海報撕海報、互相搶奪店頭陳列位置、促銷位置。
我以前在康師傅做企劃部產品經理的時候,看到這些事情自己都覺得的不忍。那時候一個業務員一天工資才20元錢,一張全背膠防曬海報采購價格要一塊多將近兩塊錢!一個業務員一天只賺20塊錢薪水,但是海報卻能“糟蹋”200元錢——他一天要跑50家店,每一個店面至少張貼兩張海報,50個店100張海報就是200元錢啊!為什么說是“糟蹋”呢,一張兩塊錢的海報貼在店門口不到5分鐘——“刺啦”,被另一個廠家的人撕掉了,他要在這個位置貼他的海報,結果呢……你撕我的海報我覆蓋你的海報,就打起來了。年輕人沖動,弄不好一失手就成惡性事件了。
當年可口可樂和健力寶的業務員因為貼海報的事情經常發生沖突,曾發生過一個真實的故事:甲和乙本來都是可口可樂業務員,兩人還一起喝過幾回酒,后來甲跳槽去了健力寶做業務,在店頭和乙狹路相逢,于是“拔拳相向皆因各為其主,鼻血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痛定思痛之后,兩人立下君子之約,從此以后咱們文明做業務,說好了不打架,只拼實力。什么叫做拼實力呢?就是兩個人下次在終端狹路相逢,各自把包里的海報拿出來數一數,甲有150張海報,乙方有120張海報。拿打火機來!咱們各自燒掉120張,甲多30張海報,所以甲今天可以再貼30張。否則我貼100張你給我覆蓋了,你貼100張我給你覆蓋了,有什么意思!
大家想一想,康師傅、可口可樂、統一公司這些企業高管的智商低嗎?如果店頭陳列、店頭廣宣品海報對銷售沒有直接刺激提升作用,這些國際企業犯得上花這么多錢去玩這個命嗎?一瓶飲料一瓶啤酒一包方便面才幾元錢,在生動化上面就能有如此投入,這對化妝品、醫藥、農藥、建材等行業應該有所啟發。
第三步,進店:打招呼,自我介紹,運用“破冰模型”,贏得溝通機會
“打招呼,自我介紹,運用破冰模型,贏得溝通機會”這句話看著眼熟嗎?對了,我們在本文連載的第一篇“我不是來賣貨的,我是來服務的”,以及連載第五篇“又笨、又有效的推銷方法”里面講過如何破冰的細節內容,大家可以參考。
第四步,店內檢查:確定店內工作目標和增量機會
現在我們進了店,跟老板打了招呼,運用破冰模型贏得了溝通機會,接下來要開始賣貨了嗎?要做店內陳列了嗎?不對,我們要謀定而后動,要先在店內認真檢查一遍,看看能做什么,然后再動手。
上一節學習的拜訪八步驟的第一步,已經告訴業代在進門之前要從“品項、陳列、價格、促銷、服務”終端工作動銷五要素反思進店后的工作目標和增量機會,那是在店外反思。現在進了店,站在貨架前面,看著店內的產品,再來反思工作目標和增量機會,二者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品項錯漏打:店外看不到產品陳列,店內可以看到。所以進店后的工作目標反思首先要看“品項錯漏打”,看看上次在客戶卡上登記的“店內有貨品項要打勾”有沒有錯誤。
2.運用品項分析模型:店外看不到競品的品項和陳列,店內可以看到,那么我們在店內就可以使用前面學過的品項分析模型“不是我要把貨賣給你,而是您店里缺這個產品”。要點回顧如下:
(1)從您店里的產品功能和周圍消費群需求上分析,您店里缺我這個產品。
(2)您店里缺少這個價格帶的產品,缺少這個高/低形象價格的產品。您店里的產品在某品類/某價格帶的品種不足,消費者可選性不夠,需要補充。
(3)參照系分析:我拿我們公司最暢銷的品種給您試一下;你店里的暢銷品銷售機會要最大化就要成系列,所以您需要進暢銷品的關聯品種(比如男士sod蜜賣得不錯,就可以考慮再增加男士護手霜)和暢銷品同品種的新規格(不同包裝形式和容量)。
(4)康師傅在您店里占得比例太大,對您不利,您進我們統一公司的貨就可以平衡供應商結構。
3.店內陳列機會:進店前我們在店外反思的是“店外陳列機會”,進店后看著店里的貨架和環境可以反思“店內陳列機會”。
4.利潤對比:店外看不到競品價格,也沒有和老板交談了解競品的進貨價格和促銷信息。進店后我們就可以觀察競品價格,了解競品的終端鋪貨價格和政策,對比看看本品在”終端利潤空間”上有沒有輸給競品,需不需要價格調整和促銷回擊來提升銷量。
5.庫存管理:進店前看不到本品和競品實際庫存,進店后就可以實地觀測本品競品的庫存。如果發現本品斷貨斷品項、低于安全庫存,就要思考訂單機會;發現店內庫存方法的問題(比如防潮、堆高、冰柜清潔等),要思考改善方案;發現不良品,要立刻動手先進先出,調換新貨予以處理;發現這個店是混場店,本品不占庫存優勢,就要想辦法把終端的“肚子”搞大 ……
第一步和第四步容易混淆,以下表格可作對比。(見下頁表1)
生動化是為了好賣,而不是為了好看。第四步中有一個重點內容,就是如何在店內做好陳列,如何通過陳列動銷增量。
這個話題老掉牙了,業內圍繞此話題的文字早已車載斗量,各大國際企業也有自己圖文并茂的生動化寶典手冊。
業務人員接受生動化的培訓,也明白生動化陳列很重要,也背誦了什么“包裝水平、品牌垂直、集中陳列、上小下大、中文商標朝外”等生動化的口訣,但是他們為什么就是不肯把生動化真正落實到位呢?其一,當然是因為公司沒有就此專項考核和檢核;其二,更重要的是業務人員沒有從促進銷量的角度去理解生動化工作,沒有嘗到甜頭。換句話說,他們空背一肚子生動化口訣,但是不會“更聰明”地做陳列工作,感覺不到陳列工作立竿見影提升銷量的效果,所以生動化工作在業務人員眼中,慢慢就會變成可有可無的花拳繡腿,動力自然就衰減了!
什么樣的陳列工作才能立竿見影、使銷量最大化呢?舉個例子:啤酒在酒店餐飲渠道可以做的生動化項目有“門貼”、“POP”、“吧臺陳列”、“大廳堆箱”、“酒水柜貨架陳列”、“包間內POP”、“展示柜陳列”、“燈籠”、“桌貼”、“廚窗陳列”、“擺桌陳列”(指在餐廳桌子上預先擺上幾瓶啤酒,消費者一坐下來就能看到,有可能順手消費),如果你是一個賣啤酒的業務員,夏季在酒店要先抓什么陳列項目?當然要抓對銷量影響最直接的工作。店里什么陳列能直接影響銷量?當然不是POP,不是門貼,不是燈籠,不是吧臺……而是擺桌陳列和夏天的冰凍展示柜陳列!會做生動化的業務員就會從“銷量最大化”的思路出發,先把對銷量影響最大的陳列項做好,菜鳥們才會不分主次,只知道“失魂落魄”地貼門貼、貼POP。
生動化口訣是死的,人必須是“活”的。店內生動化要以銷量為導向——做生動化不是為了更標準、更好看,而是為了更好賣!這才是生動化的精髓。
本節回顧與下節預告:
本節學習了終端拜訪八步驟的第二、三、四步,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其內容:
第二步,戶外工作:檢查戶外廣告,優售優陳。就算你對“檢查戶外廣告(撕別人的海報貼自己的海報)”沒感覺,認為這是花拳繡腿,那么你認真思考一下,“優售優陳”店外海報和店內主推產品保持一致,是否可以直接促進銷量。
第三步,進店:打招呼,自我介紹,運用“破冰模型”,贏得溝通機會。大家認真回顧一下“破冰模型”里所講的內容:如何和店主拉近距離、如何用處理客訴下訂單、如何搞定釘子戶、如何面對老板不在的店等等,思考一下這些內容是否直接促進并提升銷量。
第四步,檢查店內工作機會模型,此步驟和第一步店外反思該店工作機會模型相呼應,讓業代從終端動銷五要素尋找增量點和工作內容。同時,在這一步增加了運用品項分析模型分析店內產品結構漏洞、“觀察店內陳列增量的機會”、“對比本品和競品的終端利潤考慮價格調整增量”、“檢查終端促銷執行情況”、“尋找安全庫存訂單機會”、“尋找提升庫存優勢機會”等內容,以及思考“以銷量導向做好店內生動化陳列”的做法,是否直接促進并提升銷量。
下節我們將繼續學習《中小終端拜訪規范化——中小終端拜訪標準八步驟》的 “陳列是為了好賣,而不是為了好看”!
作者即將出版新書《深度分銷:中小終端銷售人員工作技能模型》
(編輯:陳展 201011@sohu.com)
思考:進了店,站在貨架前面,看著店內的產品,反思工作目標和增量機會,店內和店外有哪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