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英語是高校教學的基礎課程之一。優質的教學是學生未來職業與國家經濟繁榮、發展的有力保證,本文從高校英語教學現狀入手,分析提出了當前高校英語教學存在問題、弊端,并逐一針對、闡述有效的高校英語改革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 英語教學 教學方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國際往來日益頻繁,而作為世界語的英語,在國際貿易、交流、建交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熟練的英語交流及書面表達能力,也成為未來職業馳騁,國家經濟發展中,高素質人才所必需的技能之一。而中國數十年的應試教育,造成學生英語普遍存在重分數,輕能力現象,很多學生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不能順暢地交流,聽不懂,說不出情況屢屢出現。作為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大學學府,對英語教學的分析,反思,改革,相應勢在必行。
一、大學學位與英語四、六級掛鉤,造成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英語能力培養缺乏緊密的關聯性
目前,高校存在將英語四、六級過級與獲得學位相關聯,四、六級別英語考試,其初衷是為了調動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更好地加強學生英語能力,但由于過分追求考試的通過率與應試技巧,造成英語教學的目標、重點,英語考試應試教學占據相當大的比重,而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由于抱著通過考試,獲得學位的心態去學習英語,相應的對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視與要求則有所下降。
這種以通過四、六級測試的學習心態,勢必造成學生學習英語,重閱讀,重單詞、語法,而對英語實際的運用能力,口語日常交流,外國文化背景,寫作、翻譯等,都得不到必要的訓練與發展。
二、“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欠佳
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師在臺上講授語法,分析課文,而學生則機械,被動地記錄筆記,由于缺乏必要的語言實踐,與促進學生思考、吸取的有趣途徑,造成課堂氣氛沉悶,學習過程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潛能與聽說水平的提高,都得不到發展,“啞巴英語”現象此起彼伏。
三、教學方法單一,課研能力、時間不夠
目前高校的教學方法,主要還停留在以課堂為主,教師反復講解,甚至翻譯課文的局面,教學模式刻板單調,教學方法陳舊。
而高校教學任務繁重,造成教師對新理論、新教學方法的缺乏足夠的研究時間,而課研能力的優良性,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必要保證,缺乏足夠的課研能力、時間,造成教學方法陳舊,教育手段落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得不到有效的喚起,學習效果不佳。
如何調整教學目標,采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啟發、鼓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成為當代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
1.改變以英語四、六級為中心的考試輔導教學觀念,采取能力本位教學模式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所需的主觀條件,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而當代高校高素質人才所體現的英語能力則表現為聽、說、讀、寫、翻譯等能力的培養、發展。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觀念,實際上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基本問題。
能力本位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采取互動的教學模式,師生互動,學生間互動,通過開展生動有趣的教學課堂活動,如根據教材,確立主題,進行小組討論式教學,根據教材,設計角色,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其中提高英語的交流水平,體會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從而提高英語的應用水平。
2.確立以學生為主體,摸索、探討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模式,“填鴨”被動式教育,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現代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自主學習能力。高校教師,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輔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確立學習目標 ,制定學習計劃,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語法,課程之余,與學生進行心理、情感方面的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掌握不了發音,怯于開口等心理問題而導致的學習英語過程中的困難,幫助其克服恐懼、焦慮情緒,樹立信心,盡可能地調動學習主觀能動性,學有所得。
3.采用豐富有趣的多種教學方法,互聯網、多媒體等教育方式,提高學習成效
在課堂學習之余,可開展多樣的第二課堂學習,如英語角、英語影片欣賞等。
教師組織學生定期參加英語交活動,在英語角活動中,鼓勵學生多開口,多與人交流,在交際的過程中,體會語境、語感,并可邀請外教、外國留學生參與,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與外國友人交流的過程中,鍛煉開口能力,樹立自身的信心。而在國外影片欣賞過程中,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體會外國文化背景,并可在觀后,組織觀后感討論,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王奇民.制約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因素及對策[J].外語界, 2002.
[2]張正東,陳治安,李力.英語教學的現狀與發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詹秀珍.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探究[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2).
[4]朱純.外語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陳堅林.大學英語教學組織與管理[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