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關鍵。學校精神文化構建的理論基礎有精神文化的生命哲學和制度文化理論,可從客觀務實的辦學理念、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發揮校長領導力的重要作用四方面入手構建學校精神文化。
【關鍵詞】學校精神文化 和諧校園文化
當今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和諧文化又是支撐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學校是弘揚社會文化的主要陣地,和諧的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和諧的校園文化是校園和諧的重要保證。學校的精神文化基于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根植于學校的內涵發展。學校精神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建立核心的理念、凝結厚重的文化、實現內涵發展、凸顯創新的教育和學校文化力的強度和力度。
一、學校精神文化的涵義
學校精神文化(也稱學校觀念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的信念、價值觀、道德觀,并由此產生的共同行為方式。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內核,是深藏于學校文化主體(包括群體和個體)的心靈、思想與觀念狀態的文化,是近乎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學校的靈魂”。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品格的凝練和神韻的描述,是教育目標的詮釋和教育內涵的解讀,更是校風建設的核心和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學校物質文化和學校制度文化都是在學校精神文化的引領下創設和營造的,學校精神文化是衡量一個學校生命力的最主要的指標。
一所學校的精神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辦學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征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等,具體體現在學校校風、校訓、教風、學風和行為之中,制約著學校文化的趨向和特質,決定并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的靈魂、航標、旗幟和行動的綱領,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二、和諧校園文化的構成因素
(一)和諧校園文化的涵義
從校園文化的內涵來說,可分為物質環境文化、管理制度文化、精神理念文化。和諧的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目標與內涵,又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途徑與模式。校園文化構建要從內涵入手,各方面有機結合,共同建設,發揮和諧功能。
(二)和諧校園文化的構成因素
1. 人的和諧
首先,校長的辦學理念是和諧的。一名優秀的校長應具有“科學發展觀”和“全面教育觀”。他能夠站在人文化、特色化、品牌化辦學的平臺上,倡導個性發展,實行開放教育,孕育學校精神文化。
其次,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和諧的。作為一所和諧學校的教師,要上能適應學校與時俱進的需要,下能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工作上與同事相互切磋,生活上相互照顧。
再者,學生的精神面貌是和諧。學校精神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心靈深處無限開放。
2. 制度文化的和諧
“和諧校園的制度文化需要將科學的管理方法與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有機結合,既要充分考慮科學制度下的井然有序,又要以尊重和發展人為核心,努力提升人的生命價值,滿足人的自我實現。要努力構建著眼創新活力、體現人文情懷和團隊精神的制度文化,讓廣大師生在有序中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生命潛能,不斷追求,不斷發展”。
3. 校園環境的和諧
教育設施和人文環境,“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教育設施現代化,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優良的工作和學習環境,是發展和諧校園文化的基礎。在和諧的校園環境中,教師的職業意識、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才能和學校的主體文化協調一致,學生才能得到個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可持續發展。
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本義和主旨是學校全體師生共同追求的價值觀、生活與生存方式和未來發展方向,也就是“教書育人”的育人取向文化。學校精神文化對全體師生起著熏陶作用,能夠引領學校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推動學校和諧發展,可以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提高全體師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助于全體師生形成共同的歸屬感、責任感、使命感。
三、學校精神文化的作用
(一)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的靈魂
如果一所學校具有鮮明精神文化,一定會處處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存在。從學校的建筑、布局到校長、教職工和學生的一言一行,再到學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人們會明顯感到凝聚著一種精神力量,那是一種精神魅力,是一種激涌著、富有生命力、令人感動、奔騰激越的學校精神所創設出的氛圍。這種精神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進入師生的心靈深處并產生深遠的影響,能喚醒、激發師生崇高的情感和強烈的進取心,成為師生員工心理和行為的強大內驅力,對他們道德與價值觀的確立、行為方式的選擇、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以及個性社會化的發展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相反,一所學校如果沒有精神,就會變成一個毫無生命的樓房和建筑物的集合。
(二)高尚的學校精神文化具有強大的熏陶功能
高尚的學校精神文化包含了極其美好、崇高的教育信仰和理想追求,凝結了教育本質性的信念和境界。一所學校高尚的精神文化決定了該校群體的心理定勢,群體中的多數成員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一致的態度、共同的行為方式,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個體的心理和精神領域產生影響。學校精神的促進作用,則會使師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會形成對學校所有成員具有巨大感染力的積極心理氣氛,對一切與學校精神相反的錯誤傾向、心理與行為問題,具有無形而實在的抵制作用。
四、學校精神文化的構建的理論基礎與措施
(一)學校精神文化構建的理論基礎
1. 精神文化的生命哲學
奧伊肯認為生命的本質不是人的感性本質,而是人的精神生活,是超越于感性直觀的精神。人的生命的意義全部在于人的精神本質,精神給予生命以崇高的價值和意義,心靈是精神活動的場所。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首先是教師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觸,用豐富的生活內容與學生心靈溝通”。關心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心靈活動得到教育的真誠關懷是最為重要的。
2. 制度文化理論
制度作為一種政治力量,遠遠高于個人的力量。學校教育的生命意識首先必須依賴于作為制度資源的政治力量,然后才可能影響到教師個人的教育行為。這種傳統一旦形成,就會以強大的影響力規范學校教育的精神氣質,制度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同步,為精神文化建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二)學校精神文化構建的措施
1. 客觀務實的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辦學的基本思想,并能客觀地反映出學校個性化的辦學思想,具有很強的引領性和向心力。辦學理念亦是學校文化的靈魂,它對教職員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它又是具體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為群體認同的目標,與教師的發展追求、學生的發展需求相融合。沒有以和諧為理念的校園文化是沒有靈魂的學校,和諧的辦學理念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的過程中,被全體師生認同和追求,并逐步形成學校文化。這是精神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礎,也是精神文化發展重要的力量源泉。強化學校的內涵發展,“精神”的形成一般要經過“意識——思想——品質——精神”的漸進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2. 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
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自身和諧與人際關系的和諧。營造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一方面要優化、美化校園的外部環境,為教師提供舒心愜意的工作環境,為學生提供舒適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要突出人文環境的建設,學校積極創設領導與教職工、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認識上的統一、情感上融合的和諧氛圍。
3. 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建設必須與整個學校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從制度文化上保證學生生命本體的價值觀,保證辦學理念的實施。 和諧校園的精神文化需要人本科學、和諧民主的制度保障。學校建設人本民主與科學規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讓所有成員工作生活在規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
4. 發揮校長領導力的重要作用
學校是一個有機的集體,科學的管理能使其迅速發展,學校精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一所學校的管理者高度相關。俗話說“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保饕売谛iL前沿的教育理念、科學的管理方法、凝心的人格魅力等。校長是學校靈魂的核心,校長領導力的強弱決定學校文化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效益。學校要在傳承的基礎積極創新、創建客觀務實的辦學理念、營造和諧人文環境、建立以人為本的制度文化、打造學校文化的執行力,都離不開校長的領導,所以發揮校長領導力的重要作用是推動以上因素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校長領導力的發揮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