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的素質教育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它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本文從道德、智力、身體、心理四方面論述高校舞蹈教育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意義, 指出高校舞蹈教育對大學生素質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舞蹈教學 素質教育 意義
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有意識的活動,作為藝術教育中的藝術舞蹈專業,她同樣與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一樣,競爭的激烈,高新人才的培養,無疑給藝術教育增添了新的課題,那就是綜合素質教育。重新審視所走過的道路,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能否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如何在新的教育思潮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新的形勢下能否勝任社會教育所賦予的責任?這需要我們每個業內人員認真地思考。
素質教育包括對人的身體素質、思想意識、知識水平、道德標準、思維方式和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教育培養。只有加強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優秀人才,才能使我們的事業后繼有人,興旺發達。
一、素質教育與舞蹈教學的新概念
舞蹈是一種形體藝術,既優美又高雅。它由身體不斷變化的姿態造型來表現生活、傳遞情感。它能把現實的生活表現得跌宕起伏,能把人的喜、怒、哀、樂表現得細致入微,它把一個個優美的身姿淋漓盡致地展現給觀眾,給人們以高層次的美的享受。它比文學作品更具體、更形象,比任何藝術形式更生動、更活潑,如果舞蹈是一部文學作品,那么舞蹈演員千姿百態的舞姿就是表現作品內容的肢體語言。一個好的舞蹈工作者,不僅需要好的技巧,更需要實實在在的內在美。它包括豐厚的文化底蘊,對生活的信念和對人生的追求。
“素質”是由諸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現代系統論告訴我們:“人的素質是一個系統。構成素質的諸要素既對立,又統一,互相作用,互相依賴?!彼?,在舞蹈教學中,一改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成為新形勢下舞蹈教學的新課題。
二、舞蹈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一)舞蹈與道德素質教育
舞蹈起源于勞動,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與文學、音樂、美術相伴而產生。民間舞蹈便是舞蹈藝術的最根本來源,也是其靈魂所在,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加工創造,在民間廣為流傳,并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文化藝術特色。這種傳統的形體表達藝術,加上傳統的音樂配合,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各民族地區的人文歷史、生活、風俗習慣和自然條件等。通過舞蹈的了解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民族藝術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并且對激發學生愛國的思想情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二)舞蹈與智力素質教育
人的大腦左半球與右半球各司其職:左半球以管理語言邏輯分析為主,即抽象思維;右半球以管理音樂、美術為主,即形象思維。正因如此,如果片面地發展抽象思維,而不同時發展形象思維,就可能使大腦左右兩半球不平衡。舞蹈有助于開發大學生大腦的潛能,主要是指右腦半球潛能的開發,即形象思維的開發,它可以激發創造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發展,提升“情商”水平。舞蹈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不斷加工創造,在民間廣為流傳,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正因如此,舞蹈也可以作為學習和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線索和資源。在我國,舞蹈由原始社會的狩獵舞蹈、戰爭舞蹈到奴隸社會的宗教儀式舞蹈,再到封建社會的“歌功”“頌德”舞蹈,及至今天由眾多舞蹈學者所收集、總結、編創的民間舞、古典舞、現代舞、新風舞,無不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從中了解過去和現在的豐富的社會生活,使學生獲得了基本技能,發展了他們的智力和能力。
(三)舞蹈與身體素質教育
舞蹈是以經過提煉、組織、美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是一種空間性、時間性、綜合性的動態造型藝術。在構成舞蹈的諸要素中,動作是居于首位的,舞蹈即是以動作為重要表現手段的。舞蹈不僅需要嫻熟的技巧和意志力,而且還需要美的動作和造型。它形體動作美的要求比較高。大學生公共舞蹈也是如此。馬克思說:“人是按美的規律來造型的”。舞蹈的目的是增強人的體質,培養人身體正確的姿式,鍛煉人正確運用人體機能的能力,充分發揮身體的靈敏性、正確度,使人的體態更加優美。
舞蹈不僅是一種運動,而且是一種經過組織、美化、節律化的人體運動,是一種比較一般意義上的運動更為高級的藝術化運動。在我國,以舞蹈作為增強體質、健身祛病的手段古已有之,以模擬飛禽走獸動態的百禽戲與擬獸戲為佐證。
三、小結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與此同時,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的道路上前進。改變過去那種應試教育模式,以素質教育為主導的教學指導思想,已經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這也是適合社會發展,培養一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素質教育是一個發展著、實踐著的過程,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過程。舞蹈教學,由于其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決定了它在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參考文獻:
[1]隆蔭蓓,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易中天.藝術人類學[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楊仲華,溫立偉.舞蹈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1990.
[4]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
[5]隆蔭蓓,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