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必須以一種人性化的模式來進行班級管理,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把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學生的持續發展、全面發展。
【關鍵詞】 班級管理 人性化 以人為本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單位,也是學生生活以及開展活動的基本單位,班級對學生的思想、學習、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長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往往有著一個“權威者”甚至“專制者”的身份,而學生則是處于被動的服從地位,由此形成班級管理的極為簡單的因果關系:老師說,學生做。這種班級管理完全抹殺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以一種人性化的模式來進行班級管理,即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把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出發點,順應學生的稟賦,開發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學生的持續發展、全面發展。班級的人性化管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更新學生的評價體系,開發人才資源
在很多班主任眼中,只有那些“成績好的”、“聽話的”、“老實的”的孩子才是好學生,而“成績差的”、“調皮搗蛋的”自然就成為“差生”了,其實,作為身心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獨立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評價他們,那么該用什么樣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呢?多元智力理論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多元智力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于1983年在《智力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這一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語言/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智力和存在智力九種智力構成的。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這九種智力,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在這種評價模式下,班主任會樂于對每一個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希望,樂于從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主動、自覺地開展多種課外活動,如科技活動、文學藝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來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促進其才能的展示和發展。
二﹑建立科學的動力機制,確立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基本是以班主任為中心構建的,班級各項事務的制定和實施都是以班主任為中心的,是班主任意志的體現,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程度較低,班級管理的制度也缺乏活力,如何改變這種現狀,關鍵是要在班級中建立科學的動力機制。
建立了科學的動力機制,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創造性,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持續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確立學生在班級中的主體地位。例如:確定班集體的發展目標,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一個班集體只有具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才能使全體成員在認識和行動上保持一致,全體學生都具有主人翁的歸屬感,每個人都會努力使自己成為對集體有所奉獻的一員,而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建立班集體的核心隊伍和正常秩序,通過管理的民主化,使班級的一切管理制度內化為全體學生的共識,變成他們的自覺行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入手,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班集體是全班同學在參加各種教育活動中逐步成長起來的,而各種教育活動又可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為集體出力并顯示自己的才能,因此,班主任要一方面留心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另一方面以此為契機,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全班的凝聚力。
三﹑建設和諧的班級文化,形成良好的班風和人際關系
班級文化是班級中班主任和學生共同創造出來的聯合的生活方式,它對班級管理起著重要的隱性作用,班級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其中班風和人際關系尤為重要。
良好的班風是一個班集體輿論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風氣,是班集體大多數成員的精神狀態的共同傾向與表現,良好的班風一旦形成,就會無形地支配著集體成員的行為,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在培養班風的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為本,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著積極向前發展的可能性和潛能,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選擇合適的方法,如說服法、榜樣法、實踐法等,并且嚴寬適度。
在班級管理中,人際關系主要包括師生間的人際關系和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在傳統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和學生之間往往是一種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過于死板和機械,其實,班主任和學生從人格上是平等的,從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應該建立一種民主的、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同時,班主任也要認識到自己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上、智力上的,更有著思想上、人格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學生間的人際關系來說,青春期的學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在人際交往上經常出現各種障礙,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出現極端現象。因此,班主任要及時掌握學生在青春期容易出現的各種人際交往問題,注重引導和協調,使學生間的人際交往步入正常健康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