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法等科研方法,對株洲職教園與社區共享的體育資源進行調查研究,對其體育場地設施、人才資源狀況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職教城 體育資源 共享
一、前言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的日益提高,體育鍛煉已經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體育正由教育型擴大為社會型。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于體育資源的要求日益強烈。但是目前我國體育資源存在諸多問題,已極大地影響了群眾體育活動的普及和開展。株洲市在社會體育資源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云龍新區是我市將要開發和大力發展的新區,同樣也面臨著這個問題。職教城的建設在體育資源方面具有較大的潛在的發展空間,為社區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有利于緩解體育人才匱乏的局面。同時,學校體育資源向社會、社區開放,不僅是適應市場經濟走產業化經營之路的有效舉措,而且能夠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 實現體育資源的既有價值, 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根據株洲職教城的總體規劃和各校的具體規劃, 采用文獻資料調研、調查、訪談、比較分析等方法, 就進駐職教城的各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數量、職稱結構、專業特長等人力資源現狀及體育設施規劃、建設、投資進行了調查, 并就優化和整合職教城體育資源, 實現高校體育面向師生、服務社會、資源共享的設想走訪了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職教城規劃
職教城規劃總占地面積1300多公頃,總投資100億元,辦學規模擬定為學歷教育10—12萬人,常年培訓學生6—8萬人,實現本地常住人口10—12萬人。因此, 職教城無論在占地面積、辦學規模還是投資總量都可稱為“大手筆”。規劃的實現將使未來的“株洲職教園”成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重要基地。
(二)職教園與社區體育資源比較與分析
職教園由株洲市政府長期與逐年對園區體育設施的投入與建造,將逐漸形成了較大規模的體育活動場所,已基本能滿足大部分學生體育鍛煉的需求。但是隨著各所學校的進駐,學生總數不斷增加,與學生對體育鍛煉內容和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場地器材等硬件設施已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
社區體育是指以社區為區域范圍,以轄區內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要、增進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開展的區域性體育。它的功能是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穩定社區的生活秩序,豐富大家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溝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以防止人際關系的淡漠化。
(三)職教城、社區體育師資狀況比較與分析
職教園體育師資用于學校教育與教學的要求,并按國家對高校體育教學師生數比例的要求,能保證體育教學、訓練、群體競賽活動的需要,他們能嫻熟地運用科學鍛煉方法來指導人們的體育鍛煉。而社區的體育師資無法與高校相提并論,一個社區的體育輔導員非常有限,大部分人員未有經過系統學習但有一技之長或從社會待業人員中競聘而來的,他們所缺乏的是科學鍛煉的知識和正確的方法。他們可能是一個好的組織者,卻不能真正地做好一個體育鍛煉的指導者,而且很難保證他們的社會體育觀念、知識和方法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這就需要一些專業人士的指導,對具體的年齡群和具體的人開出運動處方,使他們真正地從體育鍛煉中受益。職教園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該社區體育專門人才緊缺的問題。
(四)職教園體育和社區體育應相互開放與融通
社區體育設施向學校的學生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向社區的公眾開放,這是促進社區體育和學校體育聯動發展的重要途徑。現在高校體育教學大綱更具科學性和選擇性,它能體現和符合個人掌握和接受體育運動價值的實質。個人只有在自由地選擇其運動項目、運動形式和活動內容并能獨立掌握時,他們才真正接受了體育運動,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展學生個性。學校體育俱樂部的設立和開展就是為了更好的補充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項目進行學習與鍛煉。而體育俱樂部是社區體育的主要組織形式,作為學校體育俱樂部,不僅可以充分地利用社區的體育設施,還可利用社區的指導力量,使社區成為學校體育、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橋梁,也為學校體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機遇。社區體育的發展思路應是學校設施向社區開放,社區設施向學校開放。當社區體育設施成了公眾的載體,學校體育俱樂部的發展就會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也加速了學校體育的整體改革。
四、結論與建議
如果要使職教園與社區體育資源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共享,就必須得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對體育資源進行宏觀調控。政府對職教園和社區體育資源的規劃要有很強的超前性,并合理地配置體育資金,使體育資源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中得到科學合理的使用,逐漸形成一個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職教園與社區體育部門相互協作,使學生和社區成員在體育鍛煉中,身心得到健康并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體育資源的開發和共享也必將對我國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和落實起著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曲宗湖,楊文軒. 域外學校體育傳真[M]. 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23-31.
[2]顧淵彥. 體育教師與社區體育建設[J]. 體育學刊,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