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在很多學校可以發現部分學生的穿著很有特點,有帶骷髏頭的T恤,有滿是窟窿的褲子……校園外有的各種奇裝怪服學校里也會出現,并且從者甚眾,易成風潮。很多學校對此或是明令禁止,或是統一要求,但往往收效甚微。很多學生甚至是家長,對于學校在著裝上的管理存在著抵觸情緒,認為“穿衣戴帽個人所好”,學校沒必要管。學校管理遭遇到了“個性化”追求的沖擊,而且在學生用手機、戴飾品等很多方面,學校德育都處于一種不被理解和認可的尷尬境地。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通過分析諸如“奇裝異服”現象背后隱藏的社會原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提高學校德育的成效,也就成了多元化社會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正確認識學校德育的多元化社會大背景
多元化是指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在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經濟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多樣化的觀念、理論、行為方式的總和。多元不是指單一領域的多元化,而是指一個社會不同領域都出現的多元化問題,是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化。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傳統與現代的思想出現了空前的對撞,激烈的交鋒此起彼伏。多元化使道德教育面臨著一種難以置信的窘境。許多反道德、非道德行為的泛濫已是不爭的事實。各種力量侵蝕著古老的道德防線,舊有的體系已被打破,而與新時期相融的一系列社會、文化、心理等價值體系尚未建立起。在此大背景下,學校德育作為社會系統之一,自然無法回避也不可回避這個多元化的格局。像學生喜著“奇裝異服”之類現象表明,我們的學校德育正面臨著一個空前的多元化的社會大氣候,且多元化正以一種難以避免的趨勢滲透和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們的生活、思維甚至是整個生存狀態。
二、準確把握多元化社會下學校德育面臨的挑戰
在多元化社會條件下,學校德育往往存在著統一管理舉步維艱,民主管理漏洞百出的問題。當統一要求的時候,因為學生的不理解,管理成本很大,需要有大量教師、學生花費時間去檢查、督促、整改。當要求寬松的時候,又會涌現很多不被主流價值所認可的現象。細究之,學校德育面臨的挑戰與困惑,主要表現在價值取向、評價標準、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及德育的實施等方面。
在價值取向上,一元具有一定的絕對性甚至是一種對多元的排斥,而多元的開放性卻允許不同價值觀的存在。那么,學校德育究竟是以一元為主還是以多元為主,還是二者共存?如果要共存,應在多大程度上共存?對此,不同的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社會現實中,人們對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價值觀正在重塑,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價值取向應該說還未完全生成,于是,學校德育處于一個“空場”的局面,處于一個相對無序、失范的生存時境。
就評價標準而言,現行學校德育工作主要是“一元化”導向和單一的思維模式。這是我國教育目的使然,是學校德育工作根本所在。而在多元化社會條件下,各種價值標準的涌入,尤其是一些西方價值標準迎合了我國當前部分人的心理需要,使得他們固有的傳統價值標準瓦解,而新的價值標準尚未建立,傳統價值標準喪失了其應有的根基與活力。可以說,一元化有被異化的危險,“一元化”價值標準日漸喪失其原有的魅力,從而使“多元化”占了上風。
就德育內容、目標而言,由于價值觀、價值標準的多元性,使德育目標及其內容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元社會條件下的德育目標僅僅是一種理想狀態,其內容的選擇與多元社會條件下的現實有一定的出入、偏離甚至是錯位。這與整個社會群體分化、利益格局調整的多樣性有關。
就德育實施來看,傳統的德育實施、管理等方面僅僅是單線性的、規范的、自上而下的、單主體式的方式。這恰恰與多元化社會條件下非線性、選擇性、雙主體性、主客互動的方式相悖。尤其是多元化加劇了現實環境的復雜性。復雜的現實不僅給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更多的實踐上的困惑,也給德育理論帶來不小的沖擊。時空驟變,學校德育更多地處于一種無奈、難以適應的境況。尤其是在社會急劇變革的大環境下,德育整體向縱深發展,從而打破了其原有的生存狀態,且正處于未知的、模糊的狀態,難以把握,難以踐行。我們知道,任何德育方式的適用性與有效性必有其一定的條件與時空。傳統德育方式的相對簡單必然導致德育的低效,理想化的方式顯然難以應對當下復雜的現實環境的新要求。由此可見,德育面臨著一場極為嚴峻的變革。
三、積極實施多元化社會條件下學校德育變革
綜上所述,我們對學校德育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必須站在社會的角度反思自己;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必須從根本上轉換視角,為德育開拓一個富有活力的、彈性的環境。現實的復雜性不能回避,必須勇敢地面對。
首先,學校德育工作要重視挑戰,回歸德育的根基——走向現實,在現實環境中變革德育目標,生成新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植根于現實環境的學校德育才能獲得持續的生命力和不竭的活力,從而在現實中關注人的道德生活與信仰。從實際出發,必須使傳統思維方式實現根本性的轉換,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體系。惟其如此,德育的聲音才不至于空洞,其努力才可能有效;惟其如此,學校德育才能在適應中實現超越。
這里需指出的是,多元是一個現實的客觀存在。為此,就需要慎重處理一元和多元的關系。就目前現狀及未來發展來看,我們需要堅持一元為主與多元并存的戰略。就哲學視角而言,一元與多元并非簡單的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恰恰是一種互生互動互補的關系。以一元為主就需一元具有融合性、吸納性、開拓性,以之來發展自身,從而駕馭多元,增強其自身后勁,并發揮其導向作用。與此同時,要使多元成為一元發展、豐富的源泉,從而激活一元,引領歷史與現代的適時嫁接與轉型。
其次,德育要進行多維的整合。這里的“整合”即對原有的事物按現有的情況進行調整、改變。主要包括對德育對象、時空、體系及價值取向等的多層次、多維度的整合。
(一)德育對象的整合要主體化
新時代需要弘揚人的主體性,旨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能動性、自主性、自覺性,使教育過程成為自我認識、選擇、完善的過程。尤其是要注重培養受教育者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以人為本,把人的道德發展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從而切實樹立起人在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的中心地位。道德教育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尤其要賦予道德內涵生活的關懷,使其穿透人的心靈而非抽掉人性本質的簡單的道德原則、道德規范,貼近人性的基本需要與追求。
(二)德育體系的整合要現代化
德育觀念、手段要體現時代的內涵與精神。其間應包括一套現代意義上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明確的目標體系、系統的內容體系、科學的評價體系、嚴格的管理體系等。因為結構決定功能,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德育整個體系的科學建構是德育走出低效的有力保證。
(三)德育時空的整合要全球化
無疑,E時代使人與人的多元交往在時空上成為可能,也使德育資源豐富,德育途徑多元。為此,我們要充分把握和開發這些潛在的德育資源,力爭發揮其最大的正向功能。尤其是在全球倫理道德成為突出問題的今天,學校德育更應以全球的視野與意識,使德育在多元社會條件下有一個良好的對接,從而最終強化、鞏固一元的生命活力。
(四)德育價值取向的整合要時代化。
當前德育最大的問題是價值取向問題,而德育價值取向問題又是當前最棘手的問題。當前德育可以說已偏離了現實的根基,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德育處于一個社會的邊緣,甚至是一種“虛無”。一個不爭的事實,德育是一種與現實相背離的高、空、假的空場。因此,德育應降低其應然要求,在其實施過程中要多維地考慮其現實的各種條件與可能性;要對其實然的生存狀態予以必要的關照;要對其進行重新審視。惟其如此,德育價值取向才能有一個理性的、合理的、合乎其自身規律的生成空間。
在當前復雜的多元社會條件下,德育的實然性生存境遇要求必須加強法律建設,使德育走上一個有序的、規范的、良性的發展之路,以之保證德育有一個邏輯前提與基礎,即法律應是德育的邏輯起點。尤其是在今天,其時代意義更為明顯,這應是時下德育進一步發展的生存場。
總之,多元化社會是學校德育必須面對的一個客觀必然。學校管理者不應被“亂花漸欲迷人眼”,彷徨失措,而應站在戰略的高度,全面審視德育的生存境遇并作出相應的變革,只有這樣我們的德育才會有效果,只有這樣我們的德育才會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