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兩方面來分析影響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課堂話語的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重點對客觀存在的問題提出硬環境建設改革、軟環境建設改革等策略,強調教師話語的銜接功能,目的是激活學生課堂話語的產出,提高話語的數量和質量。
【關鍵詞】學生課堂話語 因素分析 對策研究
一、現狀分析
(一)研究目的
目前國內外關于課堂話語的研究,主要側重的是關于教師課堂話語方面的研究,對英語課堂上教師話語的特點、話語的模式、話語的作用、教師話語輸入對學生語言輸出的影響等進行過研究。但是,這些研究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研究的對象和關注的問題主要是教師這個客體,探討的是教師話語這個單方面的問題,而對英語學習者這個主體的分析、對學習者課堂話語的提出和關注,以及針對提高學習者課堂話語的策略這些方面的研究還有一定的探索空間,分析原因,給出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話語的數量和質量,最終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二)研究意義
話語是“連接的言語”(Harris,1952),其本質特征是:交際雙方在一定語言條件下構建和理解言語的動態過程[1]。又因為話語的意義不是由傳播者單方面決定的,也不是語言單位的概念意義,而是在交際傳播過程中由語言義轉化過來的一種言語義,轉化的動力來自傳播者言語交際的意圖[2]。因此有必要研究課堂教學中言語交際者的主體——學生。該研究拓展了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研究的視野,從關注課堂教師話語的研究轉移到課堂學生話語的研究,也進一步說明了第二語言習得中語言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只有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語言輸出才可以順利進行。
二、影響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課堂話語的因素分析
(一)主觀因素
1.認知因素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其基本功能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二是對信息進行分門別類的系統儲存[3]。通過聽課觀察,發現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在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或者與老師的對話,普遍存在話語時間短,信息量少的現象。由于英語基礎、心理緊張等因素,不能對老師的提問進行有效的加工與整理,甚至沒有這種意識,就問而答,還是停留在“要我學”,而不是“我要學”這樣一個階段。
2.情感因素
情感具有兩極性,消極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學習積極性的發揮,但是如果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在教學中使學生這種欲望得到滿足,學生就會表現出愉快的情緒和較高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對兩個班級、兩位性格不同任課教師的教學做了聽課觀察和問卷調查,發現課堂氣氛活躍程度和師生課堂話語的數量與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成正比。由此可以說明兩點:一是大學低年級課堂教學效果與師生關系的融洽、和諧與否有關聯;二是針對英語專業低年級課堂教學,要提高學生課堂話語的數量,情感因素不容忽略。
3.個性因素
一個人的自我評價、理想、信念和性格對學習積極性起著更為直接的作用。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個性也如此,具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調動學生個性的積極性,因為個性是個動力傾向系統的結構,不是被客觀環境任意擺布的消極個體,個性具有積極性、能動性,并統帥全部心理活動去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通過聽課觀察,性格較為內向、發言的意志力不堅定、欲望不夠強烈的同學,往往處于被動的態勢,或者話語數量不多,典型的“牙膏式”。
(二)客觀因素
1. 教師因素
在分析學生因素時,提到“性格較為內向、發言的意志力不堅定的同學,往往處于被動的態勢,或者話語數量不多,典型的‘牙膏式’”。如果教師也恰巧是性格較內向,或者易受學生性格影響的老師,會出現一段時間的課堂氣氛沉悶、師生話語無交際活動。聽課觀察發現,任低年級課程的教師,其英語表達能力、提問技巧和內容、教師的課堂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師的人格魅力等因素,在課堂上會對學生話語的產出、數量和質量均有一定影響。
2. 教學環境
聽課觀察,不僅觀察學生話語現象,而且也考察課堂教學環境。針對課堂教學而言,教學環境通常指教學設施,如教室、教學條件、教學手段等。由于受經濟條件或者教學理念的限制,我校供外語專業教學的教室有兩種,一種是普通教室(傳統的講臺、粉筆、桌椅),另一種是現代化的教室(多媒體教室、語言實驗室)。就提高學生的課堂話語而言,雖然現代化的教室可以提供良好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但是這些硬件條件對于學生話語交際活動開始前的輸入(input)提供一定保障。但是在課堂話語交際活動實施當中,這些硬件對學生話語的刺激無顯著效果,因而不是決定性因素。
三、提高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課堂話語數量和質量的對策
(一)學習者
針對影響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課堂話語的主觀因素,即學生自身的因素,提出以下對策:
1.在課外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般英語專業低年級均布置課外作業,包括口頭表達方面的作業。即使是口頭作業,一定要實現準備,做好大量的閱讀、查閱資料、摘抄、寫作等基礎工作,再進行整理,并大聲朗讀,直至記住主要信息。基礎好的同學,可以理一下發言思路和提綱,但是一定要將主要觀點動手寫下來,到了課堂上,再做擴展和即興表達,因為還有對話方話語的影響。
2.克服心理障礙
積極、主動應對教師的提問,在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延長話語時間。
3.端正學習態度
正確認識語言學習者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的獨特性,其中之一就是表現欲,大膽地將自己所知道的、理解的表達出來,無論錯與對,這與他專業的要求是有差異的,這就是語言專業的學生要具備的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
4.學會與人溝通
首先在課堂上要鍛煉自己和老師、和同學之間的對話訓練、小組討論、表達觀點等。培養自己在任何場景下、任何情緒下,可以用已掌握的英語表達。
(二)教學方法
1.硬環境建設改革
首先,學校要根據不同的專業需求設計具有個性化的教學樓,室內的教學設施的配備以及室內裝修,重點應該放在適合該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以及文化環境的建設上,突出所學該國家的文化特色,使建筑、人文環境、學習者融為一體。其次,如果條件不允許,至少也應該有固定的外語專業的教室。面積不大,因為外語專業教學與其他專業相比,人數較少,為小班教。教室小,氛圍好,便于開展口語交際活動。也可以根據課型設計室內教學條件和教室內部桌椅的擺放形式。如“口語”可以在專門的教室上課,其桌椅可以圍起來,便于討論。
營造互動的、寬松的真實語言環境。在中國,英語是處于外語學習(EFL)的環境下,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因此,對于學習者來說,獲得話語能力的主要途徑便是虛擬語境下的課堂話語互動。首先,選擇有益于學生課堂話語產出的教學模式。在“你最喜歡的教學模式”問卷調查時,81.5%的學生選擇“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課內外活動相結合,開展有利于智商和情商共同發展的活動”。其次,教學設施的擺放效果,以及所營造的人文環境,形成和諧的“物-物”、“物-人”、“人-人”相互影響的具有刺激話語活動的環境。“物-物”的環境,比如教室風格、教學設施、內部裝修等相協調;“物-人”的環境,比如教師與學生對話的位置和距離不受限制,易于環境對人的刺激反應作用;“人-人”的環境最重要,一個善于啟發學生、靈活使用教學藝術的老師,會激活學生的課堂話語的數量和質量。
2. 突出教師話語的銜接功能
在“你最喜歡的老師”問卷調查中,74%的學生選擇“充滿激情、幽默風趣、能帶動大家的積極性、多給實踐機會的老師”。 在前面提到的出現師生話語無交際活動現象,這是因為在交際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是“銜接”。根據布格蘭德和德思勒(Beaugrande Dressler,1981)認為話語是一種“交際活動”,必須具有七項標準:銜接性、連貫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語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他指出“銜接”是話語的重要特征。教師銜接話語,目的是讓學生的話語持續。“銜接”的話語模式很多,例如鼓勵性的“That's a good idea. Anything else?”,或者巧妙使用提問的語氣和語調,以調動學生的躍躍欲試的勁頭和好奇心。
四、結論
通過分析影響英語專業低年級課堂話語的因素,得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幫助學生認識其自身的因素,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生課堂話語的數量和質量。分析客觀因素,使教育方更清楚地認識自身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為了同樣的目的,提高學生課堂話語的數量和質量。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注重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建設改革,正確認識教師的話語功能,目的是刺激學生話語的產出。
參考文獻:
[1]萬惠玲.課堂話語的互動模式[J].中國教師行動網,2007(3).
[2]胡春陽. 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途徑[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