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院校化學實驗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在教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本文從高校化學實驗室的特點出發,分析了它存在的風險源并對其進行分類,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防范措施。
【關鍵詞】高校化學實驗室 風險源識別 防范措施
高等院校化學實驗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在教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且為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化學實驗室主要從事于化學類實驗教學或化學類科學研究,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類化學試劑和藥品,為此,增加了實驗室的安全風險。隨著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實驗室火災、中毒等事件的相繼報道,如何提高實驗室的風險源識別及防范措施已被各高校提上重要議程。
1. 化學實驗室特點
1.1 實驗室部門較多、構成復雜
一般化學類實驗室大致包括三類:基礎實驗室、應用化學實驗室和化學工程實驗室。其中,基礎實驗室又可分為有機實驗室和無機實驗室。
1.2 人員流動性大
化學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幾乎全校工科和理科類的學生都要接受實驗課程的教育。
1.3 危險性
化學實驗室不同于其他實驗室,易腐蝕、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類化學藥品接觸頻繁。
1.4 產生廢氣、廢液和固廢
教學和科研過程中產生的有害氣體隨排氣管道排出室外,廢液集中收集處理,固體廢物中一部分回收利用,剩下的部分分類丟棄。
2. 風險源識別及分類
根據高校化學類實驗室的特點,將風險源劃分為如下三類:
2.1 化學性風險
化學實驗室貯存并使用大量的易燃、易爆、易腐蝕、有毒有害類化學藥品,這些藥品很容易引起火災、爆炸、中毒、腐蝕品灼傷、環境污染、化學品泄露等事故。按照危害可分為易燃易爆類、有毒有害類和易腐蝕類。易燃易爆類主要包括有乙醇、乙醚、丙酮、甘油、氫氣、乙烯等碳氫類化合物。有毒有害類主要有氰化物、砒霜等。易腐蝕類包括酸類和堿類,如鹽酸和氫氧化鈉等,以及一些具有酸、堿性的氣體或者固體,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氧化鈣等。
2.2 物理性風險
線路短路、違規操作引發的火災,年久失修、操作不當引起的壓力容器爆炸
2.3 自然災害性風險
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引發的事故。分兩方面,一是直接災害,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所引發的建筑物倒塌、淹沒等直接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事故;二是次生災害,地震、海嘯、洪水等自然災害往往引發電線起火、儲氣瓶爆炸、大型機械設備倒塌等事故。
3.防范措施
3.1 安全責任制,強化日常管理
要求有專門人員負責各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并制定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使實驗人員和實驗室的管理有章可循。應該結合各院校實際情況制定“實驗室安全注意事項”“實驗室教學管理規定”“儀器設備管理細則”等規章制度,使實驗室的管理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3.2 強化教師和學生對事故的風險防范意識,定期舉行演習等活動
定期舉行常見事故急救培訓,并加強學生急救措施等教學和考核內容,改變過去的重教學輕安全的思想。
3.3 制定事故風險應急預案
制定相應應急措施,最大程度減輕事故損失。
3.4 設計布局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種事故風險,從源頭防范事故的發生
實驗室在建設過程中應實施分區布置,同類實驗室劃分到同一區域,并保證各區域有一定的緩沖區,實驗室內部要保證藥品柜、試驗臺、辦公區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旦發生風險事故具有一定的緩沖區域。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良好安全的實驗室環境是科學研究和實驗教學的基礎,識別可能存在的事故風險不但有助于提高防范意識,也有助于實驗室安全管理。
參考文獻:
[1]孫文理,李興壽. 化學實驗室安全性預測及防范措施[J]. 新疆化工,2008(04).
[2]朱育紅,周健等. 高校化工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措施[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06).
[3]王玲. 醫學化學實驗室的改進[J]. 教育界,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