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開放式教學已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它與傳統教學相比,不僅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而且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它成為培養現代化優秀人才的一種有效教育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 開放式教學 數學教學 創新精神
新課程理念指出:“教育的意義在于開發人的潛能,充分發展人的個性”。為此,教者不斷探索,力圖找到一種能夠真正體現這一教育目的的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數學而言,開放式教學能夠很好地展現學生的個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相應發展的目的。開放式教學,其內容包括: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題目的開放。
一、教育內容的開放
內容的開放首先指教學目標的開放。新的課程目標指出“教學活動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利用各種資源”。針對這一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對不同學生做不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學習,促進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提高,避免了傳統教學一刀切模式下部分學生有所獲而部分學生無所獲,長此以往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現象。
二、教學方法的開放
(一)要實現數學的開放式教學,必須要有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
這種環境主要指:(1)學生主體地位與教師主導作用的定位。任何一種方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都處于引導的地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和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不能代替學生思維。(2)教師對待學生應是尊重和信任,傾聽和引導。(3)師生之間是平等、和諧、民主的關系。教師可以很隨心地與學生交流,那么學生是否也能夠大膽地表露自己的觀點呢?這就是師生間平等、和諧、民主關系的評價標準。
(二)以開放式的題目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可選擇一些與生活接近的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如學習七年級教學《一百萬有多大》一節,課堂中首先提出問題;若有一百萬元,它能放在你書桌的抽屜嗎?若將這一百萬元(100元一張)首尾連起來,有多長?給學生一些情境讓學生去思考,繼而由學生經過思考后提出相關問題并予以解決,這樣與生活、與學生實際緊密結合的題目可以引導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去,達到求知的目的。
(三)探究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著好奇,而對于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更有興趣。在教學中,可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總結規律。這些問題不宜過難也不宜過易。因為過難的題目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而過易的題目又太容易得到答案,學生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如在學完了“探索規律”內容后,列舉了如下例子,請仔細觀察下列各式:1×3+1=4,2×4+1=9,3×5+1=16,4×6+1=25……找出規律并用公式表示出這個規律。這樣的題目學生經過思考,探究后做出了答案:n(n+2) +1=(n+1)2,因為自己經過了思考和探索,所以他們會體會到發現的樂趣,以后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與探索問題。
(四)分層式教學,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我國古代就有“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的先進教育理論,在新課改中更應如此,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時就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如在學完了《平面直角坐標系》一節,布置作業如下:
①熟記平面直角坐標系定義及有關知識,并建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
②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點A(0,0),B(0,3)……
③判斷點B(2,-1),C(3,4)……在第幾象限?
④求點P(3,-4)到x軸距離,到y軸距離,到原點距離分別為多少?
⑤已知點P(a,b)在第三象限,則點A(-a+1,3b-5)在第幾象限?
⑥點A到x軸距離為2,到y軸距離為3,則點A坐標為?
這些作業要求優等生完成1-6,中等生完成1-4,學困生完成1-2。雖然這樣優等生題目稍多一些,但對于發展他們思維有很大好處,而且能夠讓學生鞏固知識,中等生和差生主要是加強基礎和知識點的學習,同時能夠應用知識,真正實現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好地學習。
三、題目的開放
與開放式教學對應的是開放性的題目。開放性題目包括:解決方法不一的題目;結論多種的題目;條件不完備的題目。例如:某居民小區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地上建花壇采用開放式題目,目的是要使學生能進一步開拓思維,能創造性地利用所學知識,并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在征集設計方案中,要求設計的圖案由圓和正方形(圓和正方形個數不限),并使整個矩形成軸對稱圖形,要同學們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類似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而在解決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就得以了進一步體現。
總之,在當前的數學教學中,開放式教學已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潮流,因為它與傳統教學相比,不僅達到了傳授知識的目的,而且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它成為培養現代化優秀人才的一種有效教育模式,而在中學開展開放式教學,對中學教育將產生更為重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明志. 數學教學中的興趣激發[J]. 丹東師專學報,1999(04).
[2]李樹臣. 新一代社會公民的數學素養與培養[J]. 數學教師,1997(03) .
[3]王方漢. 中國古代數學的瑰寶——楊輝三角[J]. 數學通訊,200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