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中職學生的學情現狀,文章主要從課內改革與課外改革入手,在前人多有論述閱讀經典詩文的前提下,文章重點論述了降低閱讀要求,鼓勵學生多閱讀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傳統文化的緣由,從一個新視角思考閱讀教學。
【關鍵詞】中職語文 閱讀教學 改革
眾所周知,現在中職生的閱讀量小,基礎薄弱,要想讓他們能真正提高語文素養,首先從閱讀著手,結合學情和多年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以下措施:
一、適當增加一些經典詩文的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筆者認為應該增加一些經典國學的內容,比如:《弟子規》、孔、孟名篇名句、唐詩宋詞、毛澤東詩詞等等,每一節課或每一次課增加一些經典。經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經典古詩文作為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魂與根。優秀經典詩文蘊含的豐富哲理,可以成為學生一生的文化資產。經典詩文是古代圣賢思想、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誦讀它,可以修養身心,啟迪智慧,開啟成功之門;誦讀它,可以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誦讀它,可以讓人認識美、領略美、欣賞美,享受快樂人生。作家余秋雨說得好:“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爭太多,只有一種難于毀滅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綿延不絕的長廊。”此外,教育專家亦認為,“道德”“情操”“品性”“氣質”等人文素養,很難“教成”,靠的是陶冶、熏習、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不妨增加一些經典詩文的內容,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二、降低閱讀要求,鼓勵學生廣泛涉獵民間神話、故事、傳說等課外讀物
民間神話、傳說、故事通俗易懂,哲理深刻,比較適合當今的中職學生閱讀。
閱讀這些課外讀物,對中職學生是大有裨益的。
1.注重閱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當今的中職學生,不尊敬師長,不孝敬父母,只圖索取,不思回報,忘恩負義的現象不少,學生的道德素質不高。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加強人文知識學習才能達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資源,它與道德水乳交融,德高望重。傳統文化注重道德修養,改善社會風尚。中國傳統文化的尚德精神在神話、傳說、故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諸如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等等,都是崇高和圣潔的。他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在為人民謀福利上,堪稱鞠躬盡瘁,可歌可泣,反映出一種崇尚奉獻與犧牲的精神。作為中職學生,不能忘恩負義,要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才能產生強烈的道德意識,才能愛家,愛國,愛社會。那種蘊藏在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的注重實踐,務實求真的理性態度;那種大公無私,舍我其誰的獻身精神;以及種種寬容仁厚、講求忠孝、知恩圖報的美德嘉行,古今推崇,有口皆碑。我們作為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閱讀這方面的書籍,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2.鼓勵閱讀,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斗志
現在的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那就是對未來缺乏理想,不能辨證地看待問題,一遇到挫折,即悲觀失望,甚至一蹶不振。閱讀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能夠激勵人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我們不難發現鯀禹治水、夸父逐日、精衛填海以及刑天等著名故事常常是悲劇性的或帶有悲劇色彩的。在這些表現人與強大的自然力相沖突、相搏斗的故事中,主人公,即那些體現人類善良品德,表現人類意志和愿望的英雄人物或神仙,經常是悲劇性的形象。他們有的在與強大自然力的斗爭中死亡,有的為創造美好世界而犧牲,有的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所吞沒,有的遭受邪惡勢力的殘害。這些故事一方面寫出自然力的強大和恐怖,寫出人們的悲慘犧牲;另一方面又借助于悲劇結局,寫出人們在改造自然中悲壯的自我犧牲精神,以及最終會取得勝利的無窮力量和堅強信心,從而顯示出人類本身的偉大和崇高。也就是說,在這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中表現了美學范疇中的悲劇美和崇高美。
3.加強閱讀,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大多數中職學生意志脆弱,責任感不強。神話故事,往往蘊藏豐富的思想內涵,對中職學生的教育意義頗大。中國上古神話在反映先民與自然、命運抗爭的同時,重點歌頌了先民們造福于民、澤被后代的自我犧牲精神。當人類被大自然惡劣環境所困惑,人類生息繁衍面臨威脅時,他們幻想出來的女媧、后翌、夸父等英雄人物,以他們頑強不屈、自我犧牲的精神去鏟除災難。女媧抗爭的結果,達到了“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的安定、快樂境地。后翌在上射十日,下殺猛禽怪獸后,出了萬民同喜的局面。這種為民造福、恩及后世的精神在逐日夸父身上體現得更為清晰。從這些神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自它產生的那天起,就在為創造美好的未來而奮斗,這種奮斗是以自我犧牲為代價,是強烈責任感所驅使的。這種責任感正是我們中職學生所缺少的,應該學習其中造福于民、恩澤后代的責任意識。
4.強化作品藝術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人文精神內涵的挖掘應該和藝術鑒賞緊密結合起來,否則就成了純粹學理的闡發,顯得干巴枯燥,不能使學生得到春風化雨般的藝術滋養。要發揮文學作品的欣賞性功能,讓學生在欣賞中有所感悟,在欣賞中領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變為享受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能愉快地進行語文學習,教師就應該多鼓勵學生閱讀民間神話、傳說、故事,激發他們的思想情感,盡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使學生“好學”“樂學”,達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欲罷不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