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7年新資助政策體系在高校全面實行,對于切實解決我國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學習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新資助政策體系在運行中也尚存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將集中針對其在山區高校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新資助政策 山區高校 貧困大學生
新的資助政策體系政策性強、資金投入大、涉及面廣、工作層面多,給新政策的實施帶來難度,這在山區高校表現的尤為突出。
一、新的資助政策體系在山區高校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如下
(一)監督機制不健全,某些資助政策不能落實到位
盡管國家多次在文件中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專門的資助工作機構,并配備專職資助工作人員,但是由于山區高校地處相對偏遠,經濟相對落后,學校的師資力量很難與學校的實際需要相一致,因此,缺乏專門的行政人員對貧困大學生資助的問題進行專門的處理。為此不少高校至今尚沒有成立專門的資助機構,而往往只是掛靠學生處等部門完成相關工作。
(二)貧困大學生的認定缺乏合理機制
高校一般是依據學生所在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及學生提供的家庭經濟收入狀況判斷和認定學生是否為貧困學生,這種貧困證明的可信度低。也就是說,大學生的“貧困生身份”由家庭所在地的“一紙證明”決定,不管學生是否真的家庭困難,紙上說了算,這樣將產生一系列問題。然而,山區高校的學生以農村學生為主,貧困的學生往往超過了國家資助的比例,再加上貧困證明的可信度低,更增加了山區高校貧困大學生認定的難度,影響了山區高校對學生經濟狀況的準確判斷,給認定工作造成了困難,因而使得有限的助學幫困資源并未完全落實到真正比較困難的學生身上。
(三)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渠道狹窄
國家撥款、學費提成及社會捐助三個部分是目前我國資助貧困大學生的主要資金來源,其中前兩項占了較大比例,企業、集團、社區及個人等社會主體共同資助的模式尚未形成。山區高校貧困生相對其他高校人數更多,雖然新的資助資金投入量大,國家撥款多,但是依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山區高校貧困生的上學問題;至于社會的捐助,地方較少主動支持高校教學事業,社會力量參與很薄弱,熱情度不高,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助學的很少。尤其是山區高校,地處山區,工業企業少,能資助學校的就更少了,少數幾個能說出名字的助學金對高校來講只是杯水車薪,無法從結構上和制度上根本解決日益突出的貧困生問題。
(四)對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資助體系既具經濟功能,又具教育功能。目前,高校的資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經濟層面上,對貧困生由于經濟困難造成的心理問題認識不夠、重視不夠、研究不夠。貧困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由于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在學習和生活中和一般大學生相比,他們更可能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對貧困生進行經濟上的資助可以解決他們一時的物質之需,但卻難以解決他們因貧困而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二、完善貧困大學生新資助政策體系的建議
(一)完善新資助工作機制,健全監督機制
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促進山區高校資助工作專門機構的建立及專職工作人員的配備,明確高校應該將貧困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資助工作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地位。同時,應健全監督機制,確保各項資助金發放到位,確保學校足額提取經費專項用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做到學生利益放在首位。另外,國家應當根據高校生源及所處地的實際情況,撥付資助資金,比如對山區及經濟不發達地區高校提高資助比例。
(二)明確山區高校在新資助政策體系認定標準,完善認定方法
明確貧困大學生范圍,健全完善特殊學生檔案制度,對各類特殊學生的檔案,做到一人一檔,同時結合國家指導意見第六條第四項的規定 “認定評議小組進行民主評議時應著重考慮孤殘學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員長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等特殊情況的學生。”山區各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困難學生家庭類型,結合國家政策,更詳細地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范圍,做到有的放矢。
(三)動用社會力量,建立多渠道的社會資助網絡。
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力度鼓勵各種形式的捐資助學,樹立助學幫困的社會風尚,并且在倡導捐資助學的政策支持方面加大力度,大力開展社會互助、扶貧濟困活動,引領社會和企業資金,如利用校友資源,設立各種助學基金和獎學金。山區高校也應積極服務社會,與全社會各界廣泛溝通協調,以爭取多渠道資助。各部門、各地區、各高校要通過各種新聞媒介廣泛宣傳社會上捐資助學的先進典型,營造全社會關注、關愛經濟困難學生的良好氛圍。
(四)確立助困育人的工作理念,堅持經濟資助與育人相結合
經濟困難學生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生活壓力,相當一部分人背負著沉重的思想包袱,進而導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和發展。因此,有必要加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宣傳等活動,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深入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的作用,幫助其調節心理,勇敢面對現實,克服心理障礙,以樂觀和自強的態度面對困境。另外,可讓受助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學校可以將學生能勝任的崗位,比如圖書館的管理、樓道打掃等提供給學生,由受助學生無償負責,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感恩意識。
參考文獻:
[1]周楊等.新資助政策體系對解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問題的政策效果.高等農業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