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美術課本中的美術常識與欣賞是整個美術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的大力推廣下,很多中學的美術教學計劃中都開設了美術欣賞課,那么如何上好一堂中學美術欣賞課就成了美術教學工作的關鍵,這就需要美術老師用自己的責任心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去引導學生,讓他們學會怎樣去體會美術作品中那種奮發向上,陶冶情操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美術教育 藝術欣賞 文化傳承 民族性
引 言
中學美術欣賞課是一種以認識美和評價美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1]美術欣賞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美術所負載的豐富人文內涵和藝術欣賞價值、使他們能更好地欣賞美術作品。眾所周知,上好一堂美術欣賞課的前提是備好課,首先要求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和鉆研教材,對每節欣賞課的內容達到懂、透的程度;其次就是準備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開展課堂教學,充分調動課堂的學習氣氛;要保證讓學生在聽了這節課后能真正地學到東西。接下來,筆者通過一個教學案例來說明如何才能上好一堂美術欣賞課。
壯錦的欣賞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發展的不斷加快,代表著傳統文明的民間文化、民間藝術正在急劇消亡。一個民族的存在是以它特有的民族文化為標志的。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都是采用傳統的手工藝進行制作的,主要是為了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的,是他們民俗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沉淀和智能的創造。
例如,在講述《壯錦的欣賞》這節課時,老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個問題,在語文課本上大家所學習過的“錦上添花”和“繁華似錦”這兩個家喻戶曉的成語是什么意思?人人皆知成語中的“錦”字是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或者漂亮的景物,它來源于絲織物的一類織物名稱,可見“錦”的歷史悠久。接著問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壯錦嗎?它的來源是什么、產地在哪里、由哪些部分組成、有什么特點等等一系列問題。讓同學們先用自己對壯錦所了解的一些知識通過語言組織來回答這些問題,將學生的學習欲望提起來,爾后對他們答錯或者沒回答全面的問題做最后的補充,以答記者問的教學模式展開課堂教學。
壯錦是壯族一種傳統珍貴的、馳名中外的民間工藝品,它來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產于廣西,又稱為“僮錦”,采用棉紗、蠶絲等原料,按精心設計的各種壯錦圖案,用本地木制的土織機手工精制而成,其質地結實耐用,圖案色彩斑斕,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2]
傳統的壯錦既有幾何圖案,又有各種花紋、花草以及各種動物圖像。由于壯族人民喜愛鳳凰,視之為吉祥的象征,所以在這么多的圖像中,鳳的圖案在壯錦的裝飾物當中獨占鰲頭[3]。在教學過程當中,我主要講解廣西壯錦中的鳳凰圖案,因為其包含的文化底蘊是深厚的,它把鳳凰從一種悅目的視覺美感創造出另一個新的美麗形象。壯錦中的鳳凰圖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象征著幸福、寓意吉祥、強烈地反映了廣西壯族人民的豐富想象力和美好愿望、閃爍著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優秀文化的誘人光澤,在廣西壯族人民的生活中廣為流傳;它從整體上看大方且不失靈氣,可以讓學生從中感覺到一種旺盛活躍的生命力;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藝術欣賞品,通過對這件作品的講述,要讓學生不僅知道它的造型美,更要讓同學們了解到壯錦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性美育功能、學會欣賞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獨特魅力;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審美興趣,并隨之產生某種有價值的審美心境,使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不斷地得到傳承和發展。在廣西許多優秀民間美術作品中,我們感覺到它們不再是單純的物體,而是一種滲透著民族文化的樂觀精神,凝聚著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最后,筆者將壯錦的特點和意義做了總結,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到課本或報紙上查尋一些能代表當地優秀民族文化的建筑物和民俗照片。下課前,交上來,我在多媒體放映同學們找到的圖片的時候,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多幅優秀民間藝術作品構思新穎獨特,大家看了自己找出的照片也都歡呼雀躍:例如:方便行人過往和歇息的侗族傳統建筑物——風雨橋、體現侗族傳統文化的鼓樓、南丹縣里湖的白褲瑤族文化、穿梭引線織成,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風格侗族民間工藝美術織品、侗族服飾、銀飾,以及其他少數民族婦女和兒童佩戴的各種飾物等等許多優秀的藝術作品。這些優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積累的產物,我們從中領略到壯族人民那種純樸、率真的精神情感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加深了對廣西民間優秀美術文化的了解。今天,我們正在觸摸著民族文化的根源,通過品味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學會欣賞民間藝術作品的特色和功能價值,使學生貼近自己家鄉本土的優秀文化,培養他們對廣西少數民間美術優秀作品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自豪感,這也是我們學習欣賞民間優秀藝術作品的最終目的。所以,筆者認為真正上好一節中學美術欣賞課的標準不是看老師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是能否引導學生進行地自主學習,能否獲得實踐動手的能力。
結 語
綜上所述,上好一堂美術欣賞課的標準,主要得看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運用知識的靈活性。在本文中,筆者對中學美術教育中如何上好一堂美術欣賞課的相關問題作了幾個教學事例解說和簡單的理論研究。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通過欣賞我們可以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美術欣賞教育在21世紀的中學美學教育研究中,將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教學的內容、目的和任務,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等因素,都是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的主要依據。作為老師,我們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勇于改革、創新,在美術教育中加強多方面的文化滲透,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堅持上好每一堂美術課,在廣闊的教學空間里發揮藝術欣賞所承載的優勢,將審美、文化、人文、素養等各方面融合其中,形成一股合力,讓學生攝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參與文化審美的傳播和創造,更好地體現美術教育中的素質素養,為共同促進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努力奮斗。
注 釋:
[1]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
[2]唐江鴻.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壯錦壯族文化瑰寶[EB/OL].http://www.hometexnet.com/Person/Article.aspx?ClassID=13419ThisID=60.
[3]旅游信息網.壯錦[EB/OL].http://www.33te.com/guangxi/gxculture/051214225304911354137.shtml,2004-03-10.
參考文獻:
[1]楊建濱.初中美術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常銳倫.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南一.當代廣西少數民族美術教育[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3.
[4]宋民.藝術欣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胡知凡.藝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3.
[6]吳東梁,樊學川.普通中學美術課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