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是第幾遍的重讀,這次我摒棄了盧梭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的眾多頭銜,而是從教育家的角度去重新認識了盧梭,也從他的理論中受益匪淺。當自己明確今后將走向教師崗位時,我就想過要好好研究一下眾多典范的教育思想,只是不知從什么地方入手,我擔心一開始就學習枯燥的理論知識會消磨掉我的興趣,所以,我想從這本淺顯易懂又博大精深的《愛彌兒》入手,把這本書好好研讀一下。通過課堂的學習,更加激發了我閱讀這本書的欲望和興趣。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溫故知新。
提到盧梭,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這位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等社會政治和哲學理念,其實,除了政治和哲學之外,這位偉大的思想家還很關注教育領域,尤其是兒童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盧梭的教育思想理論主要體現在他的教育代表作《愛彌兒》一書中,這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盧梭的核心教育思想和理論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本書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可見影響是相當巨大的。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1]。而今我們延伸和重解它的內涵時,仍然可以獲得巨大的力量。
五卷中,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進行的體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愛情教育。這種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無疑是一大進步。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2]。這種思想貫穿于整本愛彌兒中,例如第一卷開頭他這樣寫道:“出自造物主手的東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3]。”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的:“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我個人極欣賞這段話,想起以前聽見鄰居家5歲的小孩唱著一些直白露骨的流行歌時,感覺極其不協調,盡管這個小朋友不知道歌詞寫的是什么,可是從她的稚嫩童音里流瀉出的卻是成人世界的復雜,讓人覺得心情也很復雜。相信盧梭是不愿意聽到那些含糊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后,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理性王國的“新人”[3]。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對于將來要從事教師職業的我來說,還需要好好鉆研。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再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零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去。
盧梭和《愛彌兒》都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也給了我無限的激勵,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和今后該怎樣做一名合格而優秀的老師,怎樣開展教育工作,并為此積累儲備著理論與經驗。除此之外,從中我也學到了不少家庭教育的知識,以及一些教育哲學的理念,開始思考人性與教育之間的關系。盧梭的《愛彌兒》深入淺出,每個人都能讀懂,可是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卻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和研究,從而用來指導今后的實踐工作。與此同時,我也更認識到自己選擇了一條艱辛卻光榮之路,而我只是剛剛啟程,教師——只能做成功而不能失敗,而最好的教育和教師是讓學生愿意接受和跟隨的,但是一旦他們離去這位老師也依然甚至能夠因由此的積累而更迅速地成長和前進。這,也是愛彌兒做到的。
參考文獻:
[1]采薇. 教育實踐與研究. 話說“愛彌兒”及其創造者盧梭,2011.
[2]夏成前. 追求自然的體育教學. 南京師范大學,2009.
[3]盧梭 著,李平漚 譯. 愛彌兒. 商務印書館,1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