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戀物癮”在幼兒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幼兒的“戀物癮”現象并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心理問題,但并不表示家長就可以對此現象不重視、不在乎,任其發展。以下,基于個案了解幼兒的“戀物癮”現象,提出解決策略,從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 戀物癮 個案 策略
“戀物癮”是幼年的孩子比較常見的心理現象,也屬于心理問題的一種,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兒童的“戀物癮”是一種離開某一樣陪伴慣了的東西(也許是玩具,也許是生活中其他物品)就忐忑不安的行為,此癥會使患者怕見生人,逃避集體活動,不敢與人說話和交往,膽怯退縮,表情淡漠。據有關專家研究表明,“戀物癮”大抵是因為安全感匱乏引起的。兒童的“戀物癮”現象家長應該慎防,應幫助幼兒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大世界。
案例:“放不下的玩具熊”
4歲的葉凡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她從一歲時玩過的那只玩具熊。盡管在她的“百寶箱”里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嶄新的玩具熊,但她一點都不喜歡。爸爸媽媽極盡“哄勸利誘”之能事,要葉凡放下那只又臟又舊的玩具熊,都遭到了葉凡幾乎拼命式的反對。
幾年來,不論葉凡是到爺爺奶奶那兒還是叔叔嬸嬸家,甚至是跟著父母到外地旅行,舊玩具熊一直是第一重要的東西,必須得把它緊緊地抱在懷里,甚至是用嘴撕咬它才能安靜下來。如果她發現玩具熊沒帶,一定會煩躁不安、哭鬧不休,即使到了床上也遲遲無法入睡。媽媽感慨道:“這孩子有些神經質,真難帶。”葉凡沒有對其他的人和事表現的如此依戀。她好像很難適應新的環境,在幼兒園從不主動和小朋友說話,也不和他們一起玩,上課時不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她囁囁嚅嚅,像蚊子哼。而且她遇到事情就退縮,唯一喜歡做的事就是抱著那只舊玩具熊自言自語的躲在角落里,這樣的孩子,再過些年,如何如魚入水般融入社會群體中去呢?
一、戀物的原因
兒童“戀物癮”就是一種輕微孤獨癥的表現,容易培養出敏感退縮、憂郁脆弱的人格特征。孩子出現戀物癮的原因可能有四個:
(一)過早單獨入睡
由于住房條件寬裕,自1歲起就開始讓兒童在兒童臥室里單獨入睡的家庭;由于沒有人陪,而孩子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感到害怕,在沒有人可以讓他們依靠的時候,他們就會把情感寄托在自己經常接觸的物品,因為在幼兒的心里,萬事都是有生命的。
(二)父母工作繁忙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經常無法顧及孩子,將孩子交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的家庭;嚴肅的全職保姆對孩子照顧,往往只是照顧孩子的起居,對孩子不會付出什么感情,對于孩子來說,沒有親切感,孩子無法把自己的心事告知保姆,讓保姆為自己“分憂”,而父母又不在身邊,此時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心事講給自己身邊的熟悉物品,這樣就行盛了戀物。
(三)過分注重學習
雖然表面上注重孩子的早期開發,但生活中卻認為孩子嬉戲玩鬧是“浪費時間”的家庭;玩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過程,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即可以放松心情,使性格變得更加開朗,而且玩也是孩子的一種天性,如果家長只顧抓孩子的學習不讓孩子玩,孩子就會產生消極心理,認為連自己最親的父母都不在乎自己,不疼愛自己,時間久了,消極心理就會升級,當心事無法訴說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對著自己熟悉的物品產生依戀,形成“戀物癮”。
二、解決策略
我們在對待兒童“戀物癮”問題上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家長不要直接指責孩子的戀物行為
年輕的家長教育孩子常常急于求成,認為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最管用的方法。其實家長發現孩子有戀物行為后,應該明確讓孩子知道自己對其戀物行為不贊成的態度,并且通過一定的方式向他講明戀物行為的是不好的。比如天天抱著泥娃娃不衛生,泥娃娃不能清洗,上面的細菌容易傳染皮膚病,整天將泥娃娃帶在身邊不方便;還可以告訴孩子藏小餅干不單容易使食物變質造成浪費,還容易把蟑螂引來。經常將這樣的告誡貫穿于孩子的生活之中,時間長了,孩子的戀物行為會逐漸改善。
(二)轉移孩子對所戀物品的興趣
孩子戀物往往是由于內心缺乏安全感,渴望從玩具等物品上得到情感寄托而造成的。讓孩子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分散他的注意力。在孩子憂傷、高興、遭到批評或得到表揚時,及時通過身體接觸的方式表達家長對他肯定、否定、安慰等情感和態度。這樣,不但能滿足孩子受到親人關注的心理需求,還能增進親子感情。家長還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做些有趣味的小游戲,并多為孩子提供、創造接觸外界的機會,帶他到動物園、植物園乃至郊外讓孩子開闊視野,認識更多事物,而不應讓他沉溺在自己和所戀物品的狹小天地里,用親情代替戀物之情。
(三)就算讓孩子獨處一室,也要進行睡前安撫工作
所有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懼噩夢和黑暗,所以硬性將孩子與父母分開,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難接受的事。很多幼兒就是在入睡前感到害怕不安,久而久之就染上“戀物癮”,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開亮一盞小燈,等孩子睡著后再離開,就比較容易使其對襁褓包被之類物體“脫癮”。
總之,幼兒的“戀物癮”家長要慎防,因為“戀物癮”會給幼兒甚至是家長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帶來影響,使幼兒不能很好從一個生物人,逐漸掌握社會的道德行為規范與社會行為技能,成長為一個社會人,逐漸步入社會。從而脫離社會生活,最終被社會淘汰。幫助幼兒改正這個不良習慣。打開他們的心,讓他們學會主動去接觸社會,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355.
[1]萬鈁. 學前衛生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