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課程理解是教學意義生成的重要前提,是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本文從對剖析教師課程理解的內容、分析影響因素,建議性給出提高教師課程理解的策略。
【關鍵詞】教師 課程理解 新課程改革
課程理解至關重要,教師對于課程的不同理解,直接影響其教學實施。尤其,對于當前新課改的實施,教師對于新課改的理解對改革的成效起到關鍵的作用。雖然多年來,新課改已經卓有成效,廣大教師們對于新課改的精髓和要領已經接納,理解并運用。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課程改革的多樣性也激發教師們在行動中研究,給予更多的理解空間,隨之也會產生一些理解混亂。相當一部分教師在課程理解的寬松氛圍下反而沒有了立場,迷失了方向,對課程的隨意、盲目解讀、斷章取義現象頻頻出現。要改變現狀,需要結合當前的課程改革實際,深入分析已有的課程理解研究,找出問題根源,尋求解答。
一、教師的課程理解
(一) 對課程目標的理解
當下,教師普遍存在對新課改中“課程標準”的忽視,意味著教師主動放棄了對課程整體設計中,最基本的對課程目標結構的理解,往往會對教科書以及教學參考用書過度依賴,按照編者的思路來理解教學。許多教師違反了現代課程意識,以教材代替了課程,教學參考書的教學目標代替了自己對課程目標的理解。他們還未能掌握良好的教學設計的技能問題,沒有真正認識到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學的內在價值。
(二) 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康奈力曾說過,“課程內容是指一些學科中特定的事實、觀點、法則和問題等等。任何特定內容項目都可以為不同的教學目的服務;反之,不同的內容項目也可以為特定的教學目的服務”。據此,可以從三方面來考察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首先,教師如何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性;其次,教師如何理解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最后,教師如何理解課程內容與學生特點相適應的理解。從新課改中教師對于綜合實踐課程的冷淡可以看出,教師并沒有對這些課程有著實質性的理解,一般都停留在政策約束階段,對于本學科課程內容,本學科學習內容與綜合實踐課程融合的內容,尚滯留在比較膚淺的階段。
(三) 對教學的理解
教師對課程實施的理解,就是教師對課程實施中最突出、最典型的教學的理解,我國一位知名的課程專家鐘啟泉認為:“‘課程實施’指的是教師將規劃的課程方案付諸實際教學行動的實踐歷程,亦即將‘書面的課程’轉化為課堂情境中據以的教學實踐的課程。”以此,啟發我們從教學設計和教學關系來分析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在新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目標中,明確體現了一切都是為了給學生全面的發展,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自己對新課改重心的把握和自己的教學實施過程直接作用于學生。教學實施的過程比教學設計更為豐富,在內容結構的呈現與展開以及對教學方法的合理遷移都是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創新。
(四) 對課程評價的理解
新課程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因此,原來的“教師管理性評價”已不適應新時期教育的要求。要著眼于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淡化以學業成績為衡量標準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能力培養。在觀念上,教師基本贊成“學生評價”的主題多元化,也就是說既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學生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
二、課程實施中課程理解的困境
(一)傳統課程文化的影響
我國教育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特色的本土課程文化,在當前的課程實踐中,傳統課程文化中不重視教師自身的狀況依然影響著當前的教育環境。
第一,教師在傳統課程理解中定位于教書匠角色。教師的課程意識受傳統課程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被動的成為教科書的講解者,很難形成根據自身條件和學科特點的課程實施。
第二,“防教師”課程嚴重削弱了教師的自我意識。課程編寫者早前錯誤的試圖越過教師,直接將內容傳遞給學生。在這種課程設計中,教學步驟過于詳細緊湊,完全沒有教師可以加入自己課程理解的機會。這種課程設計,完全是脫離了一線教師,由專家們根據預設的情景想象的完美課程,割斷了教師和課程的緊密聯系,阻隔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這樣就致使教師在課程領域的理解出現斷層。
(二)缺乏科學引導
近年來,我國教師隊伍的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真正研究型教師還是有待進一步發展。國家許多政策文件都提及了組織中小學教師參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材改革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等內容。這些政策并沒有明確的提出重視課程理解的關鍵詞,由此沒有引起學校和教師層面的關注。在一些專家的倡導下,許多教師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課程實施,但是,專家們是在沒有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理論性的構想,出現兩張皮的現象。我們倡導專家學者更加深入一線,給教師們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實施策略。例如,教師課程理解的原則,有效的策略等等。
三、提高教師的課程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從教師的角度
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教師的理解能力決定著課程理解的程度,試想一個理解能力比較高的老師,對于課程的目標和內容就更容易消化,內化成自己的知識儲備。所以,要提高教師的課程理解能力首當其沖。首先,教師要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其次,教師要學會教學反思,不僅僅停留在政策導向上,要從自己一步步的做好反思,經常審視自己的教學,同時從學生和同事吸取建議,豐富和完善自己。教師自身的教育理念對于課程理解影響重大,專業水平低、知識儲備淺薄,教育理論不豐富的教師很難正確的把握課程。
培養教師的課程意識。教師的敬業態度和主動理解的影響著課程理解的程度。首先,教師要有課程理解或專業發展的內部動力,對所從事的課程或專業信念堅定,主動獲取專業的發展。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適當地調整課程。在此,學校要形成獎勵機制,對于教師的創新理解給予表彰,為煥發教師積極地課程理解熱誠創設外部環境。
(二)從課程設計者的角度
改善課程文本的自身表述。幫助教師正確的理解課程,首先,編織著應該注意言語的表述,宜平實,不宜抽象。盡量貼近教師教學的實際生活,容易理解。其次,在某些概括性表述,要配套添加一些說明材料,當然,也要注重給教師們留有一定的理解空間。
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一方面,課程設計者應該深入實踐,到學校、到班級課堂中,參與教學,參與課程實踐,與學生、教師進行交流,了解各方面的問題,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了解教師的理解層次。這樣的實踐我們要保證落實到實施前,實施中和實施后,來有效地幫助教師課程理解。另一方面,在編寫設計的時候可以邀請一線的教師參與,不斷地改進。
針對當前教師課程理解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的整體系統著眼,找到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切合點,從技術層面入手深入探究教師課程理解的策略和模式,從而架起二者相互聯系的紐帶與橋梁是關鍵。
參考文獻:
[1]Kelly A V. The Curr 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M]. Fourth Edition, Paul Chapman Publish ing Ltd, 1989.
[2]楊明全. 革新的課程實踐者——教師參與課程變革研究[M ].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3]鐘啟泉. 現代課程論(新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葉瀾. 學校轉型性變革中的評價改革——基于“新基礎”成形性研究中期評估的探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07(4).
[5]崔允郭. 學校課程史[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6]教育部.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 教基[2001]17號.
[7]葉瀾. 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8]趙炳輝.教師課程意識與專業成長[J].教師教育研究,2008(1).
[9][美] 帕克 帕爾默.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M] . 吳國珍, 等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10]李樹軍. 教師課程理解——現實問題與應然取向[J]. 教育發展研究,2009(12).
[11]李曉峰,白彥茹. 論課程理解的過程理想[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