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是在新世紀的開端開始的一場深刻影響中國教育的改革。這場改革絕不是一場先破后立的革命,而是一場現代教育背景下的從思想到實踐的教育創新。面對這場改革,有的人彷徨,有的人抵觸,而更多的教師是積極支持的,因為每個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切身的工作當中感悟到“教育不改革就無法前進”。之所以使大家有這樣一種內心的呼喚,因為我們總隱隱約約感到,有一種無形的東西束縛著我們深化教學改革的手腳。這種無形的東西是什么?是觀念,說到底就是習慣。課程改革是一種文化的變革,我們要變革對學生的看法、對學習的觀念、對課堂的理解……然而在進行新課程改革的近十年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教師在認識上沒能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理念,也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沒有在實踐中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盲目否定一切,把課程改革理念形而上學地搬到課堂上,使得“熱鬧”的課堂上學生沒有收益,自主學習變成了“放任自流”……面對這種種現象,我認為,目前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存在著這樣幾個誤區:
誤區一:缺乏實踐的理論與缺乏理論的實踐并存
實踐是理論的主要來源,它為理論研究提供豐富多樣的研究課題和研究素材;理論指導著實踐的進行,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是膚淺的,并將永遠停留在經驗層面。
在目前的課程改革中各種各樣的理論漫天飛舞,今天是這個“教學模式”,明天又是哪個“教學結構”……這些個理論充斥著教師們的大腦,充斥著學生們的課堂。而這些理論中有絕大一部分是“學者們”坐在辦公室里帶著幾名被稱為“高材生”的研究生、博士生搞出來的。這些理論能不能引領教師發展,能不能指導課堂實踐,能不能適用于廣大的學生,他們的心中并沒有一定的把握,只是說“我們出了一本理論專著”。
可悲的是在我們教學一線的教師中,有一大部分認為理論是“高高在上”的,是與實踐相脫離的,只有研究高深學問的人才需要理論,因而在教師群體中存在“輕視”理論的情緒。他們只是聽說了一些新課改改革方面的名詞,或者看到了一些諸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等知識點,而并沒有系統地去學習,去了解,更不要說研究。只憑著既有的經驗在實踐著新課程教學,正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誤區二:形成了教育教學的“形而上學”現象
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但是由于部分教師片面、表面地理解這些理論和方法,造成了在推進新課改的過程中陷入誤區,形成了教育教學的“形而上學”的現象,這不但影響了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更為嚴重的是沒有在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形而上學的教學實際上是指教學中把課改中的許多概念和理念直接拿到課堂上,追求那種“時髦式”的教育,什么時髦追求什么,哪個名師使用這種方法了,全國教師都要效仿這種方法,教師在課堂實踐中被各種新穎的概念所束縛,以致于今天的教學,往往不是在研究一堂課而是在觀賞一堂課,形成了“千人一面”課堂。
誤區三:“假主體”充斥著課堂教學
什么是假主體呢?所謂的假主體,也就是“學生主體”幌子下的“教師中心”,或者在“學生主體”的幌子下教師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者是不管內容是否需要、條件是否具備統統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或者違背教學的基本原則而讓少數學生充當“主體”,等等。結果往往是,學生發言多了,真正的思考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有意義的學習少了;教師放手多了,師生真正的互動少了……這些都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簡單套用和新概念的簡單移植。在課程改革中,我們必須把從外地引進的新概念、新方法與本土經驗相結合,不能使形式重于內容,課程改革的成效必須要落實在學生的發展上。
誤區四:功利主義影響下的“追風”現象
目前我們的許多教師受社會上功利主義的影響,在教學實踐與研究上華而不實。“追風”現象普遍存在:一說合作學習,課課必合作,根本不思考這個問題值不值得合作,更不去思考怎樣使學生合作。所以,全是“四個腦袋一湊”就是合作學習。一說“以讀為本”,課上就沒完沒了地讀,不問目的,沒有要求,不求質量,沒有層次,以為一節課讀得次數多就好。一提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理解,課上就任由學生說,教師全然不管學生說得對不對。一提強調學生有選擇教學內容的權利,于是,上來就讓學生喜歡讀哪段就讀哪段。學生還沒有認真讀課文,他又怎么體會得到喜歡哪里呢?……
為什么老師會這樣做?這就是“追風”現象。這是一種浮華,這是一種躁動,在這種華而不實的追“風”式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怎么能落實呢?摒棄教學研究的功利性,這是我們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