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來,“華約”“北約”“卓越聯盟”相繼成立,自主招生聯盟混戰的局勢漸露崢嶸。名校“捆綁”進行自主招生測試,引發如潮爭議:范圍太廣,影響太大,儼然成了“二次高考”。幾所名牌高校招生負責人也表示,教育部對自主招生聯盟測試的方式并不太認可,有意取消。
《現代快報》昨天報道的這條消息還有待教育部進一步確認。但不管如何,這反映出時下教育管理部門、大學和社會輿論對自主招生聯考制度的糾結,如果不通過深入的改革來解決聯考中存在的問題,其命運確實堪憂。
自主招生聯考,是針對此前每所高校各自舉行筆試導致學生趕考成本大、負擔沉重而推出的。從兩年的實踐看,聯考一定程度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減少了趕考成本以及學校的組考成本,但是,問題也十分明顯。具體包括:聯考和學校綁定成為“聯盟”,這違背了聯考是社會化考試的初衷,造成高校把聯考作為“圈生源”的方式;聯考仍舊是學科考,而且題量大、考試時間長,2011年的“北約”13校聯考,最多的一天要考7個科目;聯考只是對筆試形式進行調整,并未涉及整個自主招生程序的調整,因此聯考在中學看來,就是“小高考”。
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未來的高考格局是: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自主招生聯考,無疑符合這一改革思路。如果自主招生聯考能由社會專業機構組織、大學自主認可,學生報考之后,以聯考成績自主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錄取,錄取之后不再要求參加高考,這就落實了學校的招生自主權,也擴大了學生的選擇權。因此,對于目前自主招生聯考出現的問題,顯然不能通過取消來解決,而應該持續深入推進改革。
對于高校自主招生,教育部的職責是宏觀管理,這一方面要求教育部把招生自主權交還給大學,另一方面則要求教育部依法監督學校,保證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根據這樣的職責,對于自主招生聯考出現的問題,教育部門應該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
首先,總體調整自主招生的程序,將目前嫁接在統一高考、集中錄取基礎上的自主招生,調整為基于聯考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或者基于統一高考的完全自主招生。只有打破集中錄取,才能給高校充分的自主權,才能擺脫集中錄取給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戴上的枷鎖。
其次,應制止高校聯考中的惡性競爭,形成自主招生的公平競爭秩序,保障學生的選擇權。聯考和學校的綁定,就屬于學校間的不良競爭。今年“華約”和“北約”的考試最初決定放在同一天,這是明顯的集團作戰“圈生源”,后在輿論的呼吁下,才錯開一天;而在聯考之后的學校面試中,一些學校也有意無意地把面試時間放在同一天,迫使學生做選擇。從學生的選擇權出發,主管部門應當制止高校間的惡性競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聯考定位為社會化考試,沒有所謂的“北約”和“華約”,一個學校可以自主認可一個或多個聯考的成績,學生拿著大學認可的聯考成績來申請。
作為一種社會化考試,聯考的生存以及競爭力,應取決于市場競爭,而不是行政指令。事實上,在過去兩年時間中,聯考也在調整,比如2010年實施的清華等五校聯考,被指存在考試超長、超綱的問題。在2011年的聯考中,考試科目就減少,考試時間也縮短,把學校的個性測試,調整到了面試環節,而且,有關高校事先提供了考試題型,供考生準備。如果聯考能持續改革,改目前的學科考為能力水平測試,加之教育部門在自主招生程序調整和公平秩序構建方面的努力,那么其前景應當被看好。
(摘自熊丙奇的搜狐博客,有刪改——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