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一部好的影視劇作品,不僅要掌握語言翻譯技巧,更要加深對翻譯作品國家文化的了解。本文圍繞日本影視劇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影視劇 翻譯 文化差異
隨著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日本影視劇大量引入我國。而如何用中文準確再現(xiàn)影視劇的精彩橋段,可以說是翻譯中的難點。特別是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問題,直接影響翻譯效果,這就對翻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翻譯影視劇不僅要滿足翻譯學“信、達、雅”的基本要求,更要將文化差異問題放在首位進行考量。
一、翻譯文化差異內(nèi)涵
所謂文化差異干擾,通常是指在進行外語翻譯交流過程中,由于不了解翻譯對象國的文化背景,或受到母語國文化影響,導致翻譯交流失敗的情況比比皆是。文化差異最大的特點,是指由于“非語言基礎能力”所導致的,缺乏對翻譯對象國文化了解,或者套用翻譯者自身文化的思維方式,進行的翻譯交流。
影視劇翻譯的最高標準就是翻譯作品無限距離接近原作。但無論怎樣貼切還是會同原作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即來自翻譯同原作者對作品的處理,最重的差異就是來自作品本身富含的文化差異。日本影視劇翻譯的根本原則,即是讓我國觀眾更好地理解日本風俗文化。文化是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就日本影視劇的翻譯而言,文化是通過影視作品去傳遞的,會受到作品本身演繹范圍所影響,無法完全表達。翻譯過程中,文化通過語言載體進行表達,同樣文化本身也需要翻譯者進行了解。日本國歷史非常悠久,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蘊藏著許多文化內(nèi)涵,這就需要翻譯人員不斷充實學習的,只有將文化差異的距離從本質(zhì)上拉近,才能翻譯出更為貼近原作的翻譯作品。
二、常見的影視劇翻譯中文化差異
(一)日本語文字、詞匯文化差異
影視劇翻譯過程的難點之一,就是日本語的文字、詞語與漢語的文字、詞匯的差異。眾所周知,日本語是粘著語,相對我國的漢語而言,漢語屬于典型的孤立語,兩種語言之間并不是親屬關系語,但是兩種語言中都有漢字元素。不可否認日語中漢字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長期以來日本人也使用漢字作為真正的語言文字來使用。但是隨著日本西化政策幾十年的影響,日本的漢字使用率在逐步下降,但是漢字仍舊在日語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翻譯影視劇的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披著文化外衣的日語詞匯。例如:「てんぷら」一詞在日本人生活中,使用率極高的詞匯。在漢語中本來并沒有相對應的漢語詞匯,在影視劇早期翻譯中,通常都被譯為日本軟炸食品。但是由于這個概念非常的模糊,對我國的影視劇觀眾而言,還是無法直接理解其究竟是什么,而且在影視劇配音中,由于其字數(shù)過多無法直接同原作演員的口型配合,還造成了配音困難。直至近年來日式料理店,在我國普及開來,天夫羅一詞才正是應用在翻譯中,這一問題才得以解決。又如:2011年夏季檔月九日劇『全開ガール 』(中文譯名《全開女孩》)第九話中04:13的臺詞,「カツ丼というのはね勝つという験擔ぎで「。從句子表面看來,并不能理解豬排蓋飯同勝利之間有怎樣的聯(lián)系,但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人,就會明白因為「カツ丼」和「勝つ」同音的緣故,所以日本人在決定去做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事情前,或者是在某件事情順利完成之后,都習慣去吃一頓豬排蓋飯。但是在影視劇翻譯的過程中,這就是一個難點,很多影視劇觀眾對日本的現(xiàn)代文化可能并不了解,怎樣才可以讓觀眾理解呢?網(wǎng)絡中流行的翻譯方法,是在原有的翻譯字幕上,再次加以注釋進行講解。
日本語中的諺語部分,同樣是影視劇難點。日語中常見的諺語通常來自漢語或者日本自造語。在翻譯過程中,通常將來自漢語中的諺語,直接利用還原法進行快速還原,即將其翻譯為漢語中相應的諺語。例如:「仰いで天に愧じず」中文原文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悪事千里を走る」中文原文為“壞事傳千里”。 通常情況下,最難翻譯的諺語當屬日本的固有諺語。因為翻譯的目標是將固有諺語翻譯成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語言。如果無法翻譯出來,就無法表達原作中具體含義。TBS老牌電視劇『渡る世間は鬼ばかり』(中文譯名《冷暖人間》)中的臺詞「タデ食う蟲も好き好き言いますよってな」,漢語直譯過來為“就像有愛吃了辛辣蓼草的蟲子般,人的喜好也是各種各樣的”。顯然如果采用直譯化,字數(shù)同日語原本字數(shù)相差過多,配音困難非常困難,同樣如果譯為漢語的書面語言“人各有所好,百人吃百味”,有顯得過于突兀。在央視版的翻譯中,這句話最后被翻譯為“不是說什么,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嘛”。這樣的翻譯非常符合我國的生活文化,而且在字數(shù)上又同日語原文基本一致,可以說是央視版的翻譯亮點。
(二)形體語言伴隨的文化差異
形體語言從人類創(chuàng)立以來,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習慣性的形體動作,包括手勢、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在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人的形體動作表達不同的含義。中日兩國雖然長久以來都有聯(lián)系交往,同屬于亞洲國家,但是形體語言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我國民眾對日本人慣有形體語言印象就是,日本人的坐姿和日本人習慣的彎腰動作。在翻譯影視劇過程中,翻譯要對日本人的各種形體語言有所了解,這樣就可以翻譯過程,更加容易了解劇情發(fā)展,翻譯也就更容易貼近原作的人物感情。例如:在2011年夏季檔『ドン★キホーテ』(中文譯名《唐吉訶德》)第二話中22:37臺詞「土下座なんかで、済むと思ってんのか」中出現(xiàn)了「土下座」,譯為漢語為跪拜禮。在日本古代,多是貴人通過時平民對其行此禮。而在當今日本社會,這個禮節(jié)多是在表示誠心誠意的道歉,才會使用。在翻譯這段臺詞的過程中要考慮劇情中,交互靈魂的兩個人,完全不同性格,導致他們的形體語言完全不相同。所以當?shù)诙捴校魅斯泹u,意外地一跪就讓人非常驚訝了,所以在翻譯這一句臺詞的時候,就要充分考慮「土下座」的形體語言文化差異。
(三)民族思維模式差異
由于兩國人們的生活背景、教育文化背景各有不同,自然導致民族思維模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日本國地理位置屬于典型的島嶼國家,日本國的文化同大海是無法割裂開來的。我國屬于典型大陸民族文化,而日本國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文化。因此,即使是面對同一事物,兩國對其的語言形容和表達也不為相同。在影視劇翻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日本的海洋文化對其思維模式的影響。日語的海洋文化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日語關于海洋的詞匯句子就有很多,例如:表示天氣的詞匯「鰯雲(yún)」、「鯖雲(yún)」、「うろこ雲(yún)」;表示生活的詞匯「海が湧く」、「海、波をあげず」;諺語有「鯛の尾より鰯の頭」、「鰯で精進落ち」、「鰯の頭も信心から」等等。在翻譯這些日語詞匯及句子時,應該跟日本人的海洋文化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就拿「鯛の尾より鰯の頭」這個諺語來說吧,「鯛」在日本被認為是喜慶的魚,因為有一部分魚的魚身是紅色的,并與「目出度い」的「たい」 諧音,所以到節(jié)日或喜慶的日子里,有頭有尾,整條擺在餐桌上,表示祝賀。「鰯」是“沙丁魚”,是最普通的魚,但是再好的魚,尾巴是沒有什么可吃的地方了,還不如「鰯」的頭。意思和中國話的“寧為雞頭,不當鳳尾”、“寧為蛇頭,不當龍尾”相同的意思。
富含日本海洋文化的詞匯,應該在對其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基礎上,再結(jié)合我國的大陸文化,與之聯(lián)系起來進行翻譯,才能夠處理得恰到好處。
(四)語言時效性導致的文化差異
2010年富士電視臺的九月劇,『月の戀人』(中文譯名《月之戀人》)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女主人公劉秀美和男主人公葉月蓮介,第一次在工地見面時的場景,中葉月蓮介對劉秀美的日語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劉秀美的日語用法,是數(shù)年前在日本就已經(jīng)不再使用的用法。從一個側(cè)面反應出,語言翻譯同樣是具有語言時效性的。無論是否作為翻譯人員,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語言是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達形式。這是由于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語言也同樣在快速變化之中。以『バーテンダー 』第一話中10:56臺詞「もしかして…逆ナン」中的「逆ナン」一詞為例,這個詞可以說是典型快速發(fā)展產(chǎn)物,「逆ナン」是「逆ナンパ」的簡略說法,在現(xiàn)今日本,一個男性如果對陌生女性搭訕,通常用「ナンパ」來表達;反之,一個女性如果對陌生男性搭話,我們就可以用「逆ナンパ」。這里要注意「ナンパ」一詞背后的文化差異問題,這一詞通常是在日本的各種場所,常見的有街上、店鋪、俱樂部等,是陌生男女之間的認識契機,特別要注意這種交往模式在日本并不是主流模式。可見語言是具有時效性的,這就需要翻譯人員,努力充實自己的專業(yè)能力,滿足翻譯的需要。
三、影視劇翻譯中的異化現(xiàn)象
在國內(nèi)外翻譯論著中對異化現(xiàn)象都有所提及,其一直以來都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難題。通常情況下我們將異化與直譯意譯一起討論。認為所謂的翻譯異化現(xiàn)象,是指在翻譯操作過程中,要求翻譯人員向著閱讀者進行靠攏。要求翻譯人員站在語言閱讀者的角度進行語言表達傳遞。“異化現(xiàn)象”是以原作為主,注重文化差異,堅持文化還原,在翻譯過程中,客觀保有譯文的原貌。特別是語言本身的民族特性與語言風格特點。
由于中日兩國間差異較大,影視劇翻譯時常將日文中慣有的表達方式直接使用到漢語的表達。目前我國對這種翻譯方法,根據(jù)不同的影視劇作品,會被定義為翻譯腔過重,或者盲目異化。針對這一類附有很深文化差異詞匯,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盲目使用異化現(xiàn)象。要根據(jù)影視劇所表達的意義,進行分析解決。發(fā)揮異化現(xiàn)象的優(yōu)勢,進行翻譯。如果仍然無法滿足翻譯的要求,可以用文學創(chuàng)作同翻譯技法的共同融合進行翻譯。
總結(jié)
影視劇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社會生活氛圍濃厚,蘊藏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是學習日語的有效途徑。作為翻譯人員,在對影視劇的翻譯過程中,遇到文化差異問題,應針對不同情況進行分析解決,以翻譯技巧為基礎,結(jié)合文化背景,適當采取文學創(chuàng)作。給學習者創(chuàng)立更好的學習途徑同時,也為文化傳播作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曉靚.日本影視劇翻譯中文化差異問題的處理[J].電影文學,2011(08) .
[2]田曉黎.日語教育中日語影視作品應用現(xiàn)狀微探[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06) .
[3]趙建萍.從日劇《月之戀人》解讀中國人形象[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1(03).
[4]張一雯.日漢諺語翻譯中不可忽視的海洋文化[J].學理論,2011(02) .
[5]孟慶榮.日劇片名中文翻譯策略及其創(chuàng)造性[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
[6]王慧. 淺淡日語影視作品中的文化要素——以日劇《派遣員的品格》為例[J].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1(01) .
[7]西涢.“不能讓他們吃這么貴的點心”簡評日本電影《東京物語》中的金子志一[J].家庭影院技術,2011(03).
[8]孫淑華,鄭愛軍.論影視臺詞折射出的日本社會的人際關系[J].電影評介,2009(09).
[9]姜麗.從跨文化角度看日語諺語翻譯[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 .
[10]詹桂香.跨文化教育中的《日本概況》教學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