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中西文化之間的差別以及材料技法等因素,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意象思維在油畫教學中的培養比較貧乏。學生從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象”和西方現代繪畫的“抽象”入手,從兩者之間的對比差異中尋求共通性,為美術創作開拓出一片包融了抽象意識的意象造型空間。
【關鍵詞】意象 寫意 意象性思維
一、意象的含義
當代高校的油畫教學中普遍強調對不同風格的作品對于表現語言的運用有著很大的差異,繪畫語言的不同運用產生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意象油畫作為油畫藝術的一個分支,其表現語言具有油畫藝術的一般特征。“意象”一詞在西方國家的語言中是沒有的,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
由于創作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追求的不同,意象油畫的表現語言又具有鮮明的個性,意象油畫的形式語言是意象精神賴以存在的實體,它更傾向于中國畫的寫意精神。是構成其“意象油畫”外觀的物質基礎,體現出精神的意象追求和意象的畫面形態。正是意象油畫在實踐中呈現出獨特的語言魅力,才使它區別于其他風格的油畫。如果避開形式語言單純談論意象油畫,意象油畫則成為無本之木。當代人文觀念、圖像時代和傳統文化對意象油畫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們在意象油畫的教學中注重強調表達,是反映當下的社會生活還是遠離社會生活,值得討論、思考。
此外,“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目前,中國的當代油畫教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和豐富的藝術形式,實現各種藝術形態并存和互相影響滲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時代性表現。意象油畫受中國傳統的“意象”思維的影響,以“象”寫“意”,“意”、“象”和諧融合的油畫。因此,對意象油畫的表現語言加以研究,可以使人更深層次的理解藝術作品,把握藝術表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結合傳統中國畫的藝術理念的精髓,充分表現藝術家的個性、思想、意圖和創作理念。康定斯基說過:“對藝術要素的分析,是通向作品內部的橋梁。”
二、意象油畫的教學價值
在高校的教學中,對于怎樣去“畫”、什么樣的作品才能稱之為“好畫”等問題,如何讓學生在教學中正確地學習繪畫的表現方法和觀察方法,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喜好,一直是教學中討論的熱點。我認為一幅“好畫”,應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無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客觀物象的精神面貌,又具備著能夠把觀者拉入其中任意暢游的能力。這不僅是表現技法屬于具象還是抽象的問題那么簡單,而在于能否明晰“意象”與“抽象”的內在關系問題。讓學生通過對中西文化的“意象”和“抽象”造型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揭示出油畫教學中運用中國傳統意象造型的精髓。
油畫在中國作為一種舶來藝術,中國藝術家們經歷了百余年的系統研究與實踐,將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融入其中,創造出具有本土、本民族特征的意象性油畫。在世界文化一體化的進程中,藝術家們越來越意識到挖掘民族文化的價值性。在中國當代的油畫創作中,出現意象性傾向決非偶然,是時代的必然。
但在油畫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注意可能出現的問題。首先,當前我國高校油畫教學改革由以前的具象油畫教學模式轉為意象化的趨勢有一窩蜂的現象,有些人為了迎合當前的潮流,一味地趕時髦,追時尚,對于教學的嚴謹性過于放松,使得整個教學中出現過于形式化的繪畫形式,有礙于油畫教學的正常發展。其二,在探索油畫意象化時,如何發揮油畫的質材的性能和它特有的藝術表現力。油畫不同于水墨,油畫的筆觸、肌理與中國畫筆墨有些相同的性能,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更不用說油畫的色彩具有異于水墨的另外一種表現力了。油畫可以用寫意法,油畫也可以學習和吸收中國畫筆墨的靈動、瀟灑和飄逸,但不要把油畫水墨化,因此在啟發學生的意象思維時,不是簡單的水墨化就行了,而是要著重強調油畫材質的特長,突出其表現力。一副好的意象性油畫作品,主要在于用油畫的材質表現個人的強烈感受,在發揮油畫其自然性能的基礎上吸收寫意山水畫的觀念和技巧。只重視模仿山水的油畫,是沒有表現真情實感的,是引不起人們的興趣的。
在油畫教學中,我們應該向學生強調的是根據繪畫語言相似性,選擇西方具有代表性的表現主義繪畫,和中國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性油畫,在兩者的精神表達方面進行分析,有著差異性。對精神的表達方面反映出這樣差異,即對客觀世界認知方式的差異,即“感悟”與“感知”。意象油畫并不追求三維空間的創構,而是把握大的感覺,“不求形似”只是“取其意氣所到”,形成了與一般油畫藝術既統一又變化的語言體系。
結語
在我國高校油畫教學中,融入意象油畫的教學出現決非偶然,這與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密切相關,油畫是一種傳達思想和感情的手段與媒介,但這決不以為油畫表現語言應該有固定的模式,各個民族在接受這種技術和技能是可以根據本民族的需要有所選擇的加以采用的。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精髓“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為此,意象油畫的教學前景還有很多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中國油畫.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1).
[2]戴士和. 寫意油畫教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