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學教育中的實踐創新教學不僅可以培養法科學生的司法實踐能力,還可以為法科學生積累寶貴的司法實踐經驗,在法學教育中極其重要。研究影響法學實踐創新教學的因素對加強理工院校法學院系的實踐創新教學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因此,應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傳統的實踐教學形式,在加強理論建設的基礎上進行實踐。諸如在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學生成績評價體系中加重實踐創新教學活動的設置和評價的比重;同時,提高法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建立高素質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重視學生課外活動的開展。從而使法學實踐創新教學教育得以確立。
關鍵詞:實踐創新教學;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270-02
一、政策指導與理論基礎對理工院校實踐創新教學的支持
教育部教高[2001]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育部教高[2005]1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在本科生培養方面著重提出“更加注重能力培養,著力進步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加強實踐教學,切實進步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教育部還將大學生“科研實踐練習”納進到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標準。僅靠本科畢業證和司法考試合格證并不能擔保職業前程,從此以后對法學人才的需求將從“文憑的競爭”轉向“實際能力的競爭”,真才實學方能構成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在國際化的開放性環境里,國內法學教育的評價指標必須接受橫向比較的檢驗,這樣的趨勢必將增強實踐教學的權重。有了這樣的理論支持和政策指導,我們理工院校法學實踐教學工作就有了方向和基礎。
二、理工院校法學教育課程設置對實踐創新教學的影響
理工院校法學院本科生的課程設置與專業法學院系的課程設置基本相同,大體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全校公共必修課,如外語、體育、政治理論等,通常約占全部學分的25%;第二類是專業必修課,即由法學院自己開設的法學基礎理論課程與專業課程,包括憲法、法理學、民法、刑法、民事訴訟法等,通常有14—16門課程,約占全部學分的40%;第三類是選修課,約占全部學分的35%[1]。此外,才是社會實踐和畢業論。
從實際效果看,此種學院式的課程設置與現實脫節,不適應實際需要,而且很多課程的知識根本用不上。但是法學院在課程設置方面沒有自主權,研究公共必修課的減少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在首先扣除65%的公共必修課和在法學專業核心課程的范圍內研究課程設置的改革。法學院真正享有自主權的也就限制在35%的選修課及社會實踐和畢業論上了。這種學院式的教學安排與大陸法系的傳統、立法體制、司法適用、法律思維等均有千絲萬縷的關聯,法律與法學自身的知識特點決定了理性、邏輯、概念的重要性,而法律的普適性也要求法律執業者具有相對統一的法律知識與法律思維,這些法律職業素質的養成如果沒有學院式的教學安排是幾乎無法達到的。
就此而言,大陸法系與普通法法系在教育中所運用的方法的不同,反映了二者理念與歷史傳統的差別。以法律條文的體系化為特征的大陸法決定了傳授和學習此種法學的方式必須以理性的推理和概念的演繹為核心。與此相對,普通法本身是一種判例法,其所要求的學習如何在遵循判例的基礎上以案件事實為基礎實現同案同判的公平正義。但是,二者的教育目的卻又是相同的,即以知識訓練的方式為未來的法律共同體造就共同的知識和思維背景。
就法學核心課程而言,有其必要性與合理性,不能因為強調實踐教學就忽視理論教學。在這一點上,法學院的認識是統一的,即在確保法學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在實踐教學中注重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就核心課而言,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程序法與實體法、國內法與國際法、傳統法學與當代法學有大體適當的兼顧與平衡,并且考慮到了作為一個法律執業者應當具備的基本知識與理論素養。法律職業者,包括法官、檢察官、律師、基層司法工作者,都應當接受這種較為嚴格的學院式教學訓練,如此才有可能建立法律職業共同體賴以立足的、具有獨特職業要求的教育背景、知識結構和職業思維。
理工院校辦法學院系時間短,師資力量不足,但是有的理工院校法學本科生的招生規模比老牌法學院還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對法學專業必修課進行統一的規范安排,那就有很大的風險。因為他們將來都是法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從事法律職業,若他們在法律知識、法學理論素養、法律思維等方面存在太大的差別,是不應該的。
法學院在實踐教學方面學習先進院校經驗的基礎上,也加大了對課程設置的改革。探索適合理工院校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方式,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拓寬實踐教學范疇,整合實踐教學資源,對學生在整個四年學習期間實踐教學進行統籌安排,通盤考慮,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形成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保證了本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四年的連續性。在課程設置上第一學年安排了獄政機關參觀、組織學生去法院旁聽;第二學年安排了民訴和刑訴的模擬法庭;第三學年開設診所教學課程和深入社區診所服務;第四學年安排了10周法學專業實習,每學期放假都安排學生參加社會調查,應該說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實踐教學的課程設置體系。
診所式教育是實踐教學中一個非常好的方式。筆者認為,應當擴大法學診所教育的課時,增加診所教育的學分,并且,法學院應當增大對診所教育的投資,包括配備有實務經驗的教師作為診所教育的指導教師。法學診所教育最能幫助學生拉近理論與實踐、抽象與具體、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法律規范與生活事實之間的距離,也非常有利于學生畢業后較快地進入職業角色。哈爾濱理工大學法學院在此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在征得教務處和學校領導同意的情況下,現在已經把法律診所作為一門選修課列入教學計劃,同時,和哈爾濱市南崗區政法委合作,在南崗區內大多數社區設立了我們學院的法律診所。定期派出帶隊教師和學生出診,問診、論診。在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學生從閉口聽,到開口問,再到動手做,實際上是完成了一個飛躍。
三、理工院校法學的師資隊伍建設對實踐創新教學的影響
可以負責任地說,理工類院校法學院系創辦之初,最難的就是法學專業師資的匱乏。法學教師素質參差不齊,總體上的知識積累尚有限,教師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的畢業生,沒有任何法學實踐經驗就直接進入教學崗位,更談不上從事法學實踐教學和指導了。缺乏實踐是造成法學教師在知識水平上存在缺陷的客觀原因。但是法學教學領域內部卻存在著相當精細的學科劃分,每一名法學教師和科研人員大多都屬于某一固定的“專業”,一旦確定了“專業”,該教師幾乎就終生從事該專業的教學和研究,而不涉足其他“專業”。過于精細的學科劃分為法學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制造了障礙,成為制約法學實踐教學發展壯大的一大瓶頸。[2]隨著實踐性教學和職業教育呼聲的日漸強烈,法學教師在知識結構上的弊端越來越多地被暴露出來。在人才“競爭”過程中居于劣勢的理工院校法學院系,為滿足基本教學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大量使用缺乏實踐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合理的教師隊伍梯隊難以形成。同時,由于青年教師在走上教學工作崗位之后,馬上便要承擔繁重的教學工作,使得它們在最初的幾年當中往往要疲于應付超負荷的工作,這種過度的使用,使得青年教師在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方面很難取得真正實質性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學院設置了法學實踐專任教師和在法學實務中兼職的教授、講師分工合作,形成了特有的實踐教師隊伍。
四、開展多層次課程設置之外的課外活動對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影響
學生課外實踐也是實踐教學的一種形式和實現創新教育的有效載體,對于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具有積極意義。開展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倡導大學生的一種實踐意識,營造出濃厚的學術氛圍;吸引和推動廣大學生刻苦鉆研,增強能力,勇于創新,奠定堅定文化素質基礎。它實際上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學到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社會和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并從中獲取知識的學習活動。不僅有利于改變學生以單純接受教師傳授理論知識為主學習方式,更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探索環境,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的機會。
學院歷來重視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立了學生課外實踐活動指導老師,采取學生獨立選題、參與教師課題研究、部分學生設立學生導師等方式,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課外實踐文化活動。其中有“法制宣傳月”、“大學生送法進社區”活動、“法學讀書會”、“黑龍江省青年律師與大學生法學理論與實踐互動活動”、全校范圍內的“法律知識競賽”、“法,牽你我”法律宣傳廣角活動、“全校法律演講比賽”、“孟繁旭杯大學生法律辯論賽”、“律意盎然”法律節之法律小品大賽、“法學院新生辯論賽”等幾十種課外活動。
哈爾濱理工大學法學院本科教學工作正處在從通識式教學向通識式教學模式下加強實踐創新型教學轉型的時期,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理工院校法學院特色的實踐創新型教學的法學教育建設之路。實踐教學是一個廣闊而肥沃的育人天地,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探索、研究,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高素質創新人才就一定會不斷的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劉凱湘.課程設置要與實踐相結合[J].法制資訊,2009,(5).
[2]冀祥德.對中國法學教育全面反思與展望[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