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層預算單位會計制度變化快,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相對老化的現狀,使基層預算單位的會計在涉及基本建設業務會計處理如何銜接的環節上出現諸多問題。因此,對實踐中會計分錄和會計報表中經常出現的兩類問題進行分析,并對如何進行正確的會計處理提出建議,對相關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基建業務;基層預算單位;國有建設單位;決算報表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4-0143-02
近年來,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變化很快、變動很多,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相對有些老化,二者在涉及基本建設業務會計處理時如何銜接的問題,讓基層行政事業單位會計人員比較頭疼,理解上的漏洞和實際處理時的錯誤比較多。就此,本文從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對于基本建設支出業務,不在單位預算賬上反映,僅在基建賬上反映,單位預算賬是經費賬,不應該反映基本建設支出
其實,盡管基本建設支出過去是按經費性質分類的,不屬于功能分類,但是,支出功能分類科目中不設基本建設支出科目,并不是取消了基本建設業務在政府收支分類中應反映的經濟內容,而是將原基本建設支出分解到各功能分類科目,如在“教育”類中,就有“教育附加費支出”款,款下有“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等項。
基層單位收到這筆撥款時,不能因為是發改委安排的基建項目,基建專戶上記了“基建撥款”,就認為不應該在單位預算賬上反映收入。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反映一個單位預算賬收到這筆撥款又轉到基建專戶上的過程,由于現在實行了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可能從財政國庫房直接撥付到了基建專戶,單位預算會計賬簿上沒有該項撥款的“銀行存款”科目的增減,此時也要反映一筆收入和一筆支出,單位預算賬上才能反映收支業務的全部內容。
上述業務的會計分錄:
單位預算賬會計處理:如發改委安排的項目,某行政單位收到基建資金:
借:銀行存款 ;貸: 撥入經費-項目支出-******
然后,從預算單位賬向基建專戶撥款時:
借:經費支出-項目支出-(基本建設支出)房屋建筑物購建支出等;
貸:銀行存款
如果不是發改委安排的基建資金到賬及向基建專戶撥款時:
(1)借:銀行存款; 貸: 撥入經費-項目支出-******
(2)借:經費支出-項目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房屋建筑物購建支出等;
貸:銀行存款
如果是單位經批準自籌資金用于基建工程時:
借:結轉自籌基建;貸:銀行存款(結轉自籌基建對支出功能分類的影響在第二個問題中分析,這里不枝蔓)。
基建賬會計處理
相應的,單位預算賬向基建專戶撥款時,基建賬會計處理是:
借:銀行存款 ;貸:基建撥款(二級科目分別是本年預算撥款、本年自籌資金撥款等)。
以上為基建資金撥付到基建專戶時的會計處理。
隨著建筑安裝投資的增加,建設工程竣工后交付使用了,基建賬應該這樣做:
(1)借:交付使用資產;貸:建筑安裝工程投資(設備投資、待攤投資等)。
(2)借:基建撥款;貸:交付使用資產(隨著基建撥款的沖轉,基建賬最后結平)。
單位預算賬會計處理
此時,單位預算賬上應該做:
借:固定資產;貸:固定基金。
從上面的分錄可以看出來,單位預算賬與基建賬是銜接的。單位預算賬上先后反映了撥入經費、經費支出的過程和銀行存款的增減,最終增加了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基建賬上反映了從基建撥款到形成建筑工程投資,再到交付使用資產和基建撥款沖轉,最后基建賬完成使命的過程。基建賬和預算單位賬銜接上了,整個科目的設計是圓滿的。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基建資金直接從財政國庫進入了建設單位的基建專戶,此時單位預算賬上不反映銀行存款的增減變動。這種情況對基建賬沒有影響,但對預算賬有影響。預算單位賬處理原理也不變,應該是:
借:經費收入-項目支出-******; 貸:經費支出-項目支出-******
即反映一筆經費收支變化,從而單位預算賬上就會反映經費收支全貌。
理清了這個問題,現實生活中的另一個問題也好解決了。這種情況就是:工程已竣工驗收,但工程款未付清,此時很多預算單位既不在基建賬上反映未付款情況,也不在預算單位賬上反映未付款情況,他們直接按已付款情況把基建撥款和交付使用資產沖轉,把基建賬結平,卻在單位預算賬上按工程的評審造價增加固定資產和固定基金。欠賬情況呢,登記一個備查賬,等有了錢再說。
鑒于未付工程款大量存在的事實,筆者建議《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應該變通,未付的工程款從“應付工程款”轉入“其他借款”。按照“企業債券資金”的思路,把“其他借款”和“交付使用資產”沖轉,把基建賬結平。只不過“企業債券資金”是立項時批復的資金來源,而“其他借款”是施工中才發生的。
單位預算賬上怎么反映呢?從政府負債的角度講,工程欠款其實就是直接隱性負債,在單位預算賬上反映它對政府摸清家底是大有益處的。因此,基建賬結平后,筆者建議單位預算賬上要增加因定資產和固定基金,固定資產按交付使用資產的金額列入,固定基金按形成基建撥款的金額列入,其差額(也就是其他借款沖轉前余額)再增加一筆負債。這樣做的結果是,其他借款在基建賬沖轉了,但在單位預算賬上增加了一筆負債。
這樣,基建賬結平了,單位預算賬上反映了單位的負債,兩個賬也是銜接的、圓滿的。這樣的一個解決方案,對解決基建賬長期掛賬不能結賬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目前基建賬長期掛賬意見紛紛又沒有出臺相關規定的前提下,這樣的變通是最容易被大家接愛的。
二、在單位預算會計年度財務決算報表中,沒有按照抵消內轉轉賬的要求編制報表,用于基本建設的資金在年度決算報表上重復反映,以致報表不平衡
按照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后部門決算編報要求,正確做法是:單位應對行政(事業)賬和基本建設賬內部轉賬業務進行抵銷后,按兩套賬的實際發生數進行填報,同時調整相關支出功能分類科目。
財政部官方網站上在解答某年報表決算問題時,曾經有一個例子對此專門講解。
例:某事業單位事業賬中全年發生“事業收入”200萬元,“結轉自籌基建”100萬元;基本建設賬中“基建撥款-本年自籌資金撥款”100萬元,該筆資金實際支出80萬元。假定該單位日常經費在政府支出功能分類科目的“事業運行”科目反映,基本建設資金在“其他XXXX支出”科目反映,填報決算報表時:
(1)抵銷內部轉賬。先對事業賬中“結轉自籌基建”100萬元和基本建設賬中“基建撥款-本年自籌資金撥款”100萬元進行對沖,對沖后本單位“事業收入”反映200萬元,基本建設資金支出80萬元。
(2)調整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將“事業收入”中用于結轉自籌基建的100萬元從“事業運行”科目調整至“其他XXXX支出”科目反映,相應的基本建設資金支出80萬元也在“其他XXXX支出”填列。
分析這個例子,抵銷內部轉賬,應該是調表不調賬的做法,只調整報表,不調整會計分錄和會計賬簿,這是編制財務決算報表時的正確做法,這樣編制出來的報表反映實際收支全貌,符合實際情況。
而調整支出功能分類,則是解決自籌基建資金來自于何方這一問題的做法,換一種說法,用于基本建設的錢來自于“事業收入”類的“其他***支出”,不是來自于“事業運行”,因為資金用途變了,所以功能分類要變,從這個角度分析,應該是先調賬再編制報表,所謂“調表又調賬”。
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來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可以很好地銜接在一起,這是融合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好辦法。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現行的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制度脫節是很嚴重的。現行的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還是1996年發布執行的,此后,財政部于2002年發布了《基本建設財務管理規定》,國務院于2004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財政領域內還先后進行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等制度上的改革,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有了較大改變。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僅在1998年做了補充規定。因此,建設單位會計制度和行政事業單位等會計制度脫節是不可避免的。
如“基建撥款”、“基本建設投資借款”、“其他借款”等一級科目下的明細科目,反映的經濟內容屬于計劃經濟時代業務的痕跡非常明顯,在行政事業會計科目中找不到相應的內容去理解基建賬中的這些明細科目。
從基層工作人員接受上級文件的角度講,增加了基層單位會計人員的學習難度,這種難度本來可以避免。從中央政策的貫徹落實角度看,因為幾種會計制度不銜接,它的執行力度會打折扣。從中央會計政策的權威上看,會計制度不銜接,對權威性也是一種損害。
建議財政部盡快出臺新的政府會計制度,盡量融合現行總預算會計制度、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和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等的相關核算內容。
參考文獻:
[1] 任英.基本建設財務會計管理及改革[J].預算管理與會計,2006,(5).
[2] 財政部.政府收支分類改革預算執行[J].預算管理與會計,2006,(5).
[3] 財政部.1996版《國有建設單位會計制度》.財會字[1995]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