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的《瞭望》新聞周刊刊登記者專稿指出,隨著中央打擊腐敗力度增大,一些腐敗分子開始變換花樣,其腐敗行為出現了復雜化、隱蔽化、智能化的新特征,這增大了反腐敗斗爭的難度和艱巨性。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凱具體解析道,所謂“復雜化”,是指反腐敗斗爭范圍有所擴大。當前我國五級政府有近800萬公務人員,并都掌握著一定的公共資源,在如此龐大的行政管理體系中,不僅要嚴懲身居高位的領導干部濫用職權的腐敗犯罪行為,也要預防和懲治一般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搞不正之風的違紀行為,既要預防和嚴懲個體性腐敗,更要預防和嚴懲組織性腐敗。所謂“隱蔽化”,是指腐敗行為由權錢兩清的現值交易向權力即時支付、回報未來領取的期值交易轉變,其隱藏較深,潛伏期長,很難留下作案痕跡,為反腐敗案件的舉證和偵破增加了難度。所謂“智能化”,主要是更多利用網絡平臺、金融交易平臺等手段,由權力與款物、值卡等實體交易向權力與信息、股份等虛擬交易轉變。“腐敗‘三化’的出現,對于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化建設、加快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都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中國人民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輝認為,以杭州市原副市長許邁永一案為例,杭州市紀委的同志曾深思,杭州市紀委制定了200多項反腐倡廉制度,為什么卻沒有管住許邁永?這說明,當前已經不能單純依靠反腐敗機構來反腐,需要在政治體制改革、培育社會民主監督主體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