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在8月9日的《新京報》上撰文指出:一位當了15年教師的人日前在網上發帖,稱現在成績好的孩子越來越偏向富裕家庭,“這個時代寒門難出責子”,該帖在網上點擊率已有40多萬次。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體現,教師資源的匱乏、教師生存環境的惡劣,讓農村以及偏遠地區的孩子,站到了比城里孩子低得多的起跑線上。即便寒門子弟埋頭苦讀,大學之門也并非向他們公平地敞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高校收費改革,到1996年左右并軌時,全國平均收費標準年均約為500元,但到2005年時,收費即飆升到5000元左右,10年漲了10倍。對窮苦家庭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筆很大的數字。進入北大、清華,“寒門貴子”會愈加顯現出其勵志功用,而如今非重點中學的學子想進入這樣的名校也非易事。比如,全國那么多中學,為什么只有少數重點中學才有推薦資格?校長實名推薦的理由,為何出現大量類似“綜合成績優秀”這樣的籠統用語?在努力程度近似、智慧相同的條件下,名師名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貴子”的幾率,顯然要大于窮困學生。窮困學生惟一的“武器”,是借助教育的公平與公正實現翻身,但這個“武器”,在他們接受基礎教育時就被打折了。從幼兒園開始,他們就展開了實力懸殊的闖關,但從求學到升學,從畢業到就職,中間無數道關口,任何一道都可能讓他們夢碎。在這個背景下,就不難明白,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有著多么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