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硬著陸”、“滯脹”等擔憂中,中國經濟仍行駛在又好又快的軌道上,但同時國內經濟運行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包括物價不斷上漲、樓市變幻不定、罕見的電荒和中小企業的錢荒。如何把控經濟發展漲跌波動的周期率,是下半年乃至更長時間各級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務。
1、打好價格保衛戰,力爭實現物價調控預期目標
[案例]不斷攀升的豬肉價格,讓人直呼“豬堅強”。對這一當前民生熱點,連養豬的企業家也坐住了。8月30日,全國最大的豬老板——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成都舉行2011APEC中小企業的峰會上向公眾道歉:豬肉價格高,我們的豬養得不好,對不起國家,對不起百姓。
[思考]今年以來,食品價格前赴后繼地漲,蔬菜下來豬肉跟上,豬肉還未下來,水產品和雞蛋又跟進,水產品和豬肉剛歇歇腳,食用油、雞苗、鴨苗又搶過接力棒,簡直形成了一場漲價競賽。自年初以來,CPI指數逐月升高,7月份CPI同比上升6.5%,漲幅創37個月新高。當前物價上漲的原因十分復雜,是國內外綜合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方面,輸入性通脹壓力越來越大,全球流動性過剩的影響日益突出。原油、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并且在高位保持振蕩。另一方面,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累計效應不斷釋放,對物價影響愈加明顯。
[對策]針對今年物價上漲態勢,4月1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抓好農業和糧食生產、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全面加強價格調控和監管。隨后,溫家寶總理在《求是》雜志上撰文,要求把穩定物價當作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來抓。緊接著,從日化用品企業到酒類企業再到行業協會,國家發改委對企業進行密集約談,商務部、財政部也聯合下發通知,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開展了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同時,各地也從保障市場供應、市場價格監管到補貼困難群眾等方面進行全面部署,展開了一場價格“保衛戰”。
如何應對下半年的物價上漲態勢?7月12日,溫家寶總理再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溫家寶指出,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溫總理提出的總的要求是“要盡可能使物價漲幅在下半年降得多一些,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并為明年穩定物價打下好的基礎”。
[小結]近日,央行負責人公開表示,央行對物價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央行未來的政策會繼續保持穩定性。國家發改委近日主動表態:完成全年預期目標4%難度增加。因此,各地對穩定物價不可掉以輕心,要繼續打好價格保衛戰,關鍵是要拿出上半年維持物價穩定的勁頭,尤其是要沉著應戰、未雨綢繆,探索有利于物價穩定的新辦法,建立健全物價穩定的長效機制。
2、樓市調控進入關鍵時期,保障房建設不能出問題
[案例]就在人們還沒有抹去央視春晚播出的一個為爭房子而假離婚,一個因買不起房而借房來結婚的小品帶來的辛酸時,媒體又爆出黑龍江省雞西市幸福家園小區312戶經濟適用住房變身商品房被出售,引發購房群眾不滿的消息。8月24日,雞西市相關政府部門稱,這個樓盤的開發商已被當地公安部門羈押,城子河區住房保障辦負責人已被紀檢監察機關隔離審查。這次事件所暴露出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中的問題,以及當前整個樓市出現的種種問題,給人們帶來了警示。
[思考]2010年,“高燒”的樓市經歷了“史上最嚴厲調控”。“國四條”、“國十一條”、“新國四條”、“國十條”相繼發布,將住房問題上升到社會穩定的高度,從考核問責、差別化信貸政策、住房用地供給、市場監管等多個層面調控房價。進入2011年,從限購到加息,從問責到限價目標,從中央到地方都密集出臺了房地產調控政策。就在樓市傳統銷售旺季“金九銀十”來臨之際,多位業內專家認為,今年的“金九銀十”與往年相比肯定成色不足。顯然,中央的樓市調控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不容樂觀的是,普通商品住房價格與調控目標和群眾期待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房價僵持不下,尤其是1000萬套保障房能不能如期開工還存在變數,房地產調控的力度仍不能減弱。
[對策]今年上半年,中央首先從壓縮需求動手,出臺了嚴厲的限購政策,央行也不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而在以限購、限價、限貸為主要特征的“限”字系列調控措施不斷出臺的同時,中央在大量增加保障性住房問題上下足了功夫。在中央出手樓市調控的同時,各地也紛紛推出了更加嚴厲的調控政策。繼“新國八條”之后,上海迅速推出“滬九條”,對新“國八條”要求進行了“升級”。緊接著,“京15條”細則出臺,對抑制樓市不合理需求、投機性炒房起到震懾作用。
對于下半年的房地產調控,溫家寶總理9月1日在《求是》雜志撰文提出,目前,房地產市場調控正處在關鍵時期,調控決心不能動搖、政策方向不能改變、力度不能放松。繼住建部在《關于進一步落實房地產調控政策有關問題的函》中確定了二、三線城市限購的五大標準后,浙江臺州成為首個執行限購令的三線城市。但有關專家指出,地方限購令內容比較寬松,治標不治本。這種限購政策被質疑是“走過場”。
另外,針對上半年保障房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各地正在積極運用新的辦法加以解決。如北京市于6月底設立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市財政注資100億元,這是北京有史以來一次性注資最大的國有企業。而上海嘗試的“共有產權”成為解決地方政府和房企利益矛盾的一種方法,江蘇、福建、湖南、河北、山東等多個省市也都紛紛開始試點“共有產權”。
[小結]各地房地產調控任務十分艱巨,利用限購等行政手段,做好“減法”,施“重藥”降“虛火”必不可少。同時,要著眼長遠,建立穩定房價長效機制,要做好“加法”,應努力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供應,特別是要加快保障房建設,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運營、退出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使保障房不走樣、不變味,以此贏得全社會對保障房建設的支持。
3、電荒倒逼,調結構轉方式要加快
[案例]西南地區旱情加劇,南方五省區供電全面告急。8月31日,南方電網公司發出通報,全網電力缺口已近15%,而南方五省5年來最嚴重的缺電情況還在不斷加劇。其實,從今年4月開始,我國部分省市就已經提前出現“淡季電荒”,直到七八月迎峰度夏期間,部分省市的缺電形勢依然嚴峻。有專家預計,今年有可能是自2004年大缺電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思考]中國電力的發展是長期與“電荒”相伴的。改革開放30余年,我國出現大面積拉路限電的年份超過20年。對于不斷加劇的電荒,有關專家認為是社會用電量上升,電力需求旺盛;干旱缺水,水電嚴重受限;電廠缺煤,火電供應不足等造成的。而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地高耗能項目的發展速度依然很快。7月2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上半年全國節能減排完成情況顯示,內蒙古、江西、河南、海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8個地區預警等級為最高級別一級預警;河北、江蘇等8個地區預警等級為二級;北京、天津等14個地區為三級預警。這表明,發生電荒的重要原因在于調結構還不徹底,高耗能產業發展有抬頭之勢。
[對策]破解電荒,固然可以采取調電價、集中審批一批火電項目、控制煤價漲幅等手段加以解決,但最關鍵是電荒的發生,給節能減排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完成今后減排任務的形勢不容樂觀。正如溫家寶總理9月1日在《求是》雜志發表的文章指出的,目前,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特別是部分高耗能產品生產增長較快,一些過去停工減產的也在恢復生產,產能大量釋放,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非常嚴峻。為此,國家審計署官員表示,審計機關將擇機開展節能減排跟蹤審計調查,促進“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實現。國家發改委也要求,堅決把違規項目和過度擴張的高耗能企業用電壓下來。為從根本上破解電荒,廣東已經開始采取限電措施,鋼鐵、水泥、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燒堿、黃磷、鋅冶煉八大類高耗能產業實行錯峰生產。
[小結]9月7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減排目標,這個目標在“十一五”的基礎上更加精細化與嚴格化。方案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有望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并將形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因此,各地能不能利用好這次電荒形成的倒逼機制,將成為今后能否成功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
4、錢荒加劇,趕快為中小企業“輸血”
[案例]8月26日,有著22年廠史的廣東佛山南海區東方塑料公司門口拉起警戒線,老板人間蒸發,留下2億元債務和1000多名工人。目前,珠三角不少中小企業紛紛倒閉,而長三角也頻現中小企業倒閉事件,特別是江蘇泗洪和啟東相繼出現高利貸“崩盤”,“錢荒”已成為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思考]為了抑制物價上漲,上半年央行已經六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三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這使得中小企業的資金鏈更加繃緊,遭遇前所未有的錢荒。其實,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與當前一些金融機構貪大求洋、盲目擴張的理念有很大關系。
[對策]面對中小企業融資“饑渴”,王岐山于7月1日至2日到河北考察,并主持召開小企業金融服務座談會。他在會上強調,緩解小企業融資難,關鍵要多策并舉,加快金融體制機制改革和組織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好市場機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作為民營經濟大省,浙江以阿里巴巴、網盛生意寶等電子商務企業與銀行合作,推出了第三方網絡融資服務平臺,同時大力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直接對接6000億元民間資金。而四川省首只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于8月16日成功發行,為中小企業開辟了一條新的融資渠道。9月6日,上海市政府專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上海財政部門安排30億元設立專項資金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其中,第一個10億元為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第二個為10億元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財政專項資金;第三個為10億元的投資專項資金,加大銀行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力度。
[小結]即將出臺的《“十二五”中小企業轉型成長規劃》提出,要著力營造有利于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更為令人期待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專門針對中小企業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國家級工作會議將于近期召開。同時,一個正部級管理機構或國務院層面的跨部門協調機制,也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