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民在第7期的《理論視野》上撰文指出:從黨的群眾工作歷史來看,黨的群眾工作方式可以有多種形式,但維系黨群關系最終取決于四個方面。政策對群眾需求的滿足度。黨的社會政策能否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黨對于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是決定人心向背、群眾工作成敗的根本性、方向性因素。舍此,就沒有黨的群眾基礎。基本制度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度。群眾注重民生,但經濟的發展并不天然地保證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社會利益調節需要民主決策機制的保障,需要給利益相關者以暢通的表達訴求通道與平等的機會,也需要各利益群體之間、各群體與公權力行使者之間的相互溝通。公民權利的保障需要與經濟發展同步。作風、形象在群眾中的認可度。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樹立執政黨良好形象,對于群眾工作具有極重要意義。群眾往往通過身邊的領導者、黨員來判斷黨的性質。如果群眾對黨風廉政不認可,群眾工作就無效。黨的基本價值與社會主流價值的重合度。黨的價值取向包括終極目標追求,也包括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理念、目標。對于執政黨來說,黨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流價值理念重合度越高,黨的發展生存機會就越大。因此,一方面黨需要自身與時俱進,使黨的價值理念能夠被社會大多數人認可;另一方面,需要引導社會思潮,形成符合時代要求的健康向上的社會主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