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逐步形成了執政的很多基本經驗。其中,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實現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政治觀,把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當作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必須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約束機制,必須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應該是最重要的經驗。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人民群眾 權力制約 執政能力 先進性
一、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實現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要執好政,在指導思想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能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的科學理論,是工人階級政黨的行動指南,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原蘇共之所以喪失執政地位,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過錯,而是在于背叛了馬克思主義,失去了正確的理論指導,造成黨內外思想混亂的結果。當年,“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徹底背叛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他所強調的所謂‘新思維’,就是促進‘多元化’,放棄‘意識形態限制’和‘精神壟斷’,打破‘一切理論的局限’,實質上就是打破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蘇共垮臺的事實充分說明,政黨的意識形態決定政黨的發展,決定著政黨的黨綱、目標、政策以及活動方式、方法和結果等。
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一直強調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強調反對西方的所謂自由主義等錯誤觀點,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從階段性來看,應該主要有三次:一是改革開放伊始,中國國內就出現了一股公然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即公然否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錯誤傾向,認為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過時了,從而否定我們黨制定的“四項基本原則”。鄧小平同志在糾正當時“左”的錯誤的同時,也堅決反對了這種“右”的錯誤,端正了對待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態度;二是對1989年政治風波的定性問題。鄧小平認為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逐漸產生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因此黨所采取的方針是反右為主,堅決反對全盤西化錯誤思想,制止動亂;二三是近些年來,我們黨堅決反對來自雖然不是直接否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但是,是以另一種方式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錯誤思潮。這些錯誤思潮的特色是借口種種“新”變動“修正”構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基本原理原則,其最典型的就是新自由主義思潮、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文化保守主義的“大陸新儒學”思潮等。這三大錯誤思潮已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嚴重危害,理所當然要受到抵制和批判。
但是馬克思主義不是各種僵化的教條、“公式”式的堆積,而是一種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科學。恩格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征時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來源于實踐并建立在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的基礎上的,并且是用來指導實踐的,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時代基本問題和基本任務的思考和回答。社會條件和時代條件是不斷地發展變化著的,馬克思主義!必須根據發展變化著的形勢和實踐,及時補充、修正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從而為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群眾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如果馬克思主義不能隨著時代條件的發展變化而變化,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價值。新時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這既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也體現了社會實踐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有機統一。從理論發展的軌跡來看,鄧小平理論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既堅持了“老祖宗”,即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業,同時又開拓了“新境界”,即用創新和發展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樣就把我們黨的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理解的錯誤中解放出來,并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第三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深刻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并反思和總結蘇東國家改革和發生巨變的教訓,重申堅定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理論創新帶動了體制創新和實踐創新,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低潮中,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跨越式發展,為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展現了光明前景。進入新世紀和新階段以后,新的中央領導集體為了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并將其上升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高度。科學發展觀突出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和以人為本的發展,反映了執政黨對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所承擔的歷史責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是黨的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又一次發展。可以看出,“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指每一個國家都應該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以及時代的特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新的環境提出新的問題,得出新的結論,指導實踐,使馬克思主義本國化、時代化。”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從理論形態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這就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內涵。
作為政黨的思想武器,意識形態認同是現代社會中政黨贏得合法性統治的力量和根本所在。政黨的意識形態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及其衍生的政治綱領成為政黨動員和聯系其社會基礎最一般也是最根本的手段。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共產黨正是利用意識形態的力量,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的前提下,并結合新情況和新問題,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造就了一種社會精神文化氛圍,將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納入到一種統一的思想和政治運行體系之中,從而使自己始終保持先進性和創造性,充滿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政治觀。把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當作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
實踐表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人本政治觀在其執政過程和中國政治發展的價值取向中越來越明確。要在我國實現政治人本,發展人本政治,使馬克思主義人本政治思想中國化,其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要處理好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問題,并且要把它當作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
從理論上講,政黨與普通公民的關系是黨群關系中的最重要的關系。對于在野的選舉型政黨來說,處理好黨群關系是獲得政權的唯一途徑;對于執政黨來說,處理好黨群關系是鞏固執政基礎,擴大執政資源,提高執政能力的根本保證。因為政治權威既來自于政治體系自身對權威的有效維護,也來自于社會對權威的廣泛認同。政治權威是一種合法的政治權力,只有人民大眾才能賦予政治以權威。所以,在創建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的時候,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闡明了黨與工人群眾之間的基本關系,即黨是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推動力量和領導者,也論證過黨必須以工人群眾為依托。“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過程和一般結果。”馬克思和恩格斯還科學地論證過無產階級政黨是人民群眾利益的代表者。“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我們黨內可以有來自任何社會階級的個人,但是我們絕對不需要任何代表資本家、中等資產階級或中等農民的利益集團。”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認為,無產階級不是被動地接受黨對階級利益的代表,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主要在于工人乃至人民群眾的認可。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原蘇聯和東歐各國執政的共產黨之所以喪失政權,根本原因除了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外,還在于人心向背的變化。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危險也是脫離群眾。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不同于歷史上任何階級和任何黨派,因為共產黨是始終如一地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為絕大數人的利益服務的。這是由我國社會政治體系民主性的要求所決定了。從政治發展來看,中國共產黨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秉承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優良作風,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致力于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力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之間的矛盾,使人民能夠接受其獲取政權的方式。因此,選擇中國共產黨執政是眾意所歸,民心所向。這是執政黨執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也是執政黨能夠長期執政的堅實基礎。
但是,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性的概念,不是一勞永逸的。黨取得執政地位后,獲得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條件,但是由于環境和地位的變化,也增加了脫離群眾甚至腐敗變質的危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總是在尋找保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與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路徑依賴,使黨群關系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三十多年來,從總體上看,首先,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代表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特別是在黨的基本路線的指引下,經濟社會建設獲得較快發展,人民得到了實惠,黨群之間的關系得到加強;其次是改革了黨的領導制度,完善了黨規黨法。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就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提出了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重大任務。從此,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思想,在全黨形成了共識。第三,執政黨一直把解決以權謀私,反對腐敗,端正黨風作為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一環來抓,增加了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黨群關系;第四是制定和實施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針政策,把增進民生、改善民生作為執政黨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如努力擴大就業,調整收入分配政策,防止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侵犯群眾權益的各種突出問題;第五是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機制;第七是著力構建黨群關系的長效機制,等等。
西方著名政治哲學家馬克斯·韋伯說過:“一切經驗表明,沒有任何一種統治自愿地滿足于僅僅以物質的動機或者僅僅以情緒的動機,或者僅僅以價值合乎理性的動機,作為其繼續存在的機會。勿寧說,任何統治都企圖喚起并維護對它的‘合法性’的信仰。”在我國當今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黨群關系又面臨著新變化和新情況。表面上看來,黨群關系反映的是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本質上卻是黨和公共權力的關系。為此,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堅定地重申,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重要經驗和規律。
三、不斷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科學的權力運行約束機制
現代政治學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中,任何國家政治體制的高效運行,關鍵是取決于國家內部權力的合理配置和互相監督。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就會導致濫用權力和權力腐敗。這是因為,公共權力不是物,它是群體、國家或社會意志的表達。當公共權力不能表達群體、國家或社會的意志時,就是權力異化,其行為表現形式就是腐敗。“正常的政治權力是公共權力,是實現一定階級、集團和人群共同利益的工具。但如果運用政治權力來損害公共利益,為掌權者牟取私利時,這種正常的政治權力就變成了異質的政治權力。這就是政治權力變異概念的基本含義。”為此,解決好監督問題,永遠保持執政黨的廉潔和高效,是執政黨執好政的一個關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充分地認識到權力制衡和監督是反對腐敗的重要措施。但是權力制衡因國情不同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果僅僅把權力制衡等同于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那就在認識上陷入了誤區。中國共產黨根據中國國情,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創新,除了建立相應的權力約束機制,加強執政黨對國家權力機構的監督外,還高度重視對執政黨自身的權力的監督和制約。首先,中國共產黨奉行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原則,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對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和活動方式作出具體規定,以保證黨在憲法和法律內活動,保證國家權力機構依法獨立行政。執政黨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建立在憲政基石之上的政治體制,才能足以獲得政治統治的理性基礎,也才能保證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獲得廣泛認同,才能保證自己的合法執政地位。與此同時,還制定了黨員和領導干部在國家權力機關中的政治活動準則、預防和懲治腐敗的法律體系等,建立了相應的越權追究制度,真正把黨的活動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形成了黨的領導法律化和制度化。強化了人大在立法和監督執法中的權力,建立憲法委員會,對執政黨和各級組織的執政行為進行憲法監督。其次,執政黨認真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建立和完善了黨群溝通機制和信息反饋機制,疏通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渠道,建立了群眾監督組織,使執政黨的工作和活動真正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第三,根據中國政黨制度的要求,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密切與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共同合作、互相監督、榮辱與共的關系。進一步完善了政治協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各黨派之間的監督內容、方法和程序,豐富政黨監督內容,拓寬政黨監督渠道,健全政黨監督機制,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的參政和監督作用,發揮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功能。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強調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支持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使國家的立法、決策、執行、監督等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并進一步強調了加強和改進對領導班子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制度,提出了建立干部述職述廉制度、談話誡勉制度和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依法實行質詢制、問責制和罷免制,加強社會監督和保障公民的檢舉權、控告權和申訴權。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改革完善監督制度,保證權為民所用。“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這說明,中國共產黨正在另辟蹊徑,力圖在人權、事權和財權之間,以及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之間實現相互制約,同時發揮黨內監督、人民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所有這些必要的制度,都反映了實現權力制約和有效監督的客觀需要。
四、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在現代政黨政治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執政問題,即能否執政,如何執政,怎樣保持長期執政的問題。要執好政,就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擁有1800多萬黨員的蘇聯共產黨之所以會喪失執政地位,原因復雜,但是和喪失自身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不無關系。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的實踐證明,執政黨要執好政,也同樣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是一個相互相成的關系,即用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
根據政治學原理,在現代政治體制中,公民通過政黨作用于公共權力,政黨代表擁護自己的那部分民眾影響和控制公共權力。與此同時,掌握了公共權力的執政黨,還要防止公共權力對黨的侵蝕。從這個意義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執政黨最根本的是要處理好兩大問題:一是掌握公共權力,有效地領導社會和服務社會;二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和免疫力,以不斷獲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擔負起執政黨的責任。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執政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要鞏固執政地位并保持長期執政,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認真解決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課題。這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先進性建設的核心問題。
改革開放之初,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就在思考著怎樣才能建設好一個黨的問題:“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于領導。”其后,鄧小平從思想理論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設黨的原則,開創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們國家在遇到特大政治風波的嚴峻考驗后,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在鄧小平黨建思想的基礎上,又在反復思考著一個重大的問題,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從十四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就開始著力探討和解決“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進入2l世紀以后,我們國家在新階段和新起點上又面臨著許多新情況,“黨的建設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特別是腐敗問題久治不愈,越來越嚴重,在黨內外引起了強烈的關注和反響。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黨中央召開了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了在當前新形勢下怎么樣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問題。這次全會研究和同答的問題,從更深的層面上看,實際上研究和回答的是執政黨建沒問題。”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六條基本經驗,即:必須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必須堅持把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同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保證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保證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增強黨的生機活力;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高管黨治黨水平等。這六條基本經驗的核心就是要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兩大建設,實際上回答了改革開放以來黨所面臨的兩大歷史性課題,即:怎么樣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怎么樣提高黨的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這兩個歷史性課題能否解決好,關系到黨的興衰成敗和前途命運。”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中國共產黨正是抓住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這個核心,并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基礎上,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基本問題,因而在中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第一次比較完整地闡述了執政黨建設的有關重大理論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這是在新的歷史階段,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建設的理論武器。
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課題為核心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說明作為在中國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自覺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適應時代變化、順應人民的要求為目標,以始終站在時代潮流面前,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己任,不斷正確地認識自己、加強自己和提高自己,并努力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尋找正確解決問題的答案。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