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各路紅劇齊聚熒屏,在一部部制作精良、極具教育意義的作品中,一部《新四軍女兵》脫穎而出,以別樣的角度展現(xiàn)著屬于那個年代的故事。往往抗日年代作品大多以男兵為主,而此次《新四軍女兵》將視角對準女兵,由幾個不同性格,不同經(jīng)歷的女兵為代表,詮釋著“戰(zhàn)地玫瑰”的意義所在。
演繹女兵一生歲月
在《新四軍女兵》一劇中,閻娜飾演一位出身富有、有著良好修養(yǎng)的大家閨秀。為革命毅然放棄富足生活,趕往前線支援。在這個角色身上,觀眾能清楚感受到“盛子鈺”在大愛小愛上的犧牲。對革命、對至愛的男人,某些獲得和放棄,是這個角色在劇中最珍貴的價值。“從一個很質(zhì)樸,甚至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的女孩,加入新四軍,一路走來,經(jīng)歷太多坎坷與困苦,一直到五十多歲。在這個角色上,既有歲月的印記,也有心路的歷程。從她身上我會看到堅韌。是那個年代的女性獨有的執(zhí)著的一面。”
提起這個角色,閻娜笑說這不是自己最初的選擇。要知道,在一部全是女孩子的戲里,最出風頭最能被記住的往往是活躍、開朗的角色,而默默無聞、淡然如水的女孩很有可能被遺忘在角落甚至不討喜。最初,閻娜對“淘七妹”一角有所動心,希望能向觀眾展現(xiàn)出自己機靈剔透的一面,但這項提議最終止步于導演面前,導演的意見是,閻娜看上去更成熟更穩(wěn)重,適合更加沉穩(wěn)內(nèi)斂的人物。俗話說,像不像,三分樣,閻娜高挑嫻靜的感覺常易被人定位,每每到這時,她便哭笑不得。
而真正扮上這個角色,閻娜發(fā)現(xiàn),出演“盛子鈺”并不像想象里那樣的簡單。除去在女孩堆兒里保鮮一顆安靜沉穩(wěn)的心,幾十年的年齡跨度也是難中之難。她講,自己其實會抵觸大篇幅年齡跨度的戲,因為沒有經(jīng)歷過,再怎么演都不真實。該次結(jié)尾出現(xiàn)“盛子鈺”五十多歲情景,難不在言行舉止,而在于眼神的把握。“外形或者語氣都是外在的。我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即使外形再像,一個不真實的眼神還是會出賣你。因此,在拍戲的時候,首先自己要有這種信念:我就是五十多歲。這是一種暗示的方式,心中有個信念,自然而然就會和角色貼近許多了。”
成長中看清自己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總有些經(jīng)歷,會令人在故事里成長和懂事。
《新四軍女兵》和《師傅》的拍攝時間相差三年左右。前者“盛子鈺”一角對心上人隱忍、熾熱卻單純的愛,在那時的閻娜是無法真切體會的。這份感情中有放棄有成全,悄無聲息之間就讓年輕的小姑娘偷偷思考關于愛的奉獻和失去。再到三年后的《師傅》,閻娜說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臺詞:“愛是什么,愛是忍耐”,她說自己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對愛理解得那么準確和深刻。
的確,《師傅》中“鐵紋”和“許風”最終的錯過賺得了觀眾不少熱淚,閻娜自己同樣覺得遺憾萬分。她講,劇本中展現(xiàn)的關于二人情感的表達并不多,因此每每在片場,她和夏雨都會盡最大努力去渲染這份無果卻十分堅定的感情。“關于那個年代的感情,單純并且真實。導演常常會將他自己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事件的背景、經(jīng)過以及結(jié)果,這樣的幫助實際效果很大,會讓我們設身處地去體會,塑造出更真實飽滿的角色。”
到現(xiàn)在為止,《師傅》依舊在多個電視臺播出,白天晚上不停歇,重新帶起一輪新的“懷舊高潮”。 “起初會有朋友覺得我是一個特別自戀的人,但其實我不是看自己在戲里有多好多漂亮。真的是要思考,想一想要怎么讓自己的演技有一個提升。我每看一遍,都有對戲不同的認識。那一剎那,我想如果換另外一種方式演可能更好。既然從事這行,就不能原地在走。觀眾也希望看到你以后的角色更豐滿,更細膩。”
閻娜說自己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不像太多人一樣對自己的事業(yè)有太大的野心。“但這不代表不努力。只要自己覺得努力了,沒有愧對自己就夠了。成長過程中難免都會有遺憾。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心態(tài)掌握好,向前走,活得簡單一點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