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添加劑無法測”不等于無法監管
數據很晃眼,理論很淺顯,就如衛生部人員所言,國家檢測任何成分都要有依據,使用任何檢測方法也需要通過多次實驗論證,最后把檢測方法列入國家標準后,才能做到監管“有據可依”。不過,這給人的感覺似乎是,食品行業之所以亂象頻仍,板子就該打在“標準的老化及缺失”上——此言乍聽之下有幾分道理,卻經不起推敲。
面對接二連三的食品安全事件,這些年來社會上不乏“標準依賴”、“制度依賴”等工具理性思維——一出問題就罵標準缺失,有了紕漏就怪制度不嚴。其實,即便標準建立健全了,制度嚴絲合縫了,一些癥結也未必能得以有效疏解。道理很簡單,我們往往忽略了監管的力量,忽略了處罰職能部門的“良方”。
看不清因果,自然就明辨不了是非,相較于完美無瑕的標準,一個監管到位、誠信有序的食品衛生環境更值得期待。(《華西都市報》)
個稅調整,善聽才有良法
事實上,對任何一部與公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或是政策、法規,都很難期望“眾口一詞”的局面。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平衡各方利益,不僅需要傾聽,還要善聽——理性、客觀地體察民意走向,從中發現、辨識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公共決策依據。
善聽,意味著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互聯網時代,既要學會“借網傾聽”,也應注意別遺漏了那些“網外聲音”。在這方面,人大代表似乎可以更好地發揮作用。無論是立法還是政策咨詢,人大代表可以更積極地到基層去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為民代言。(《人民日報》)
物價高的背后是反通脹不徹底
物價問題、通脹問題能否解決好不僅關系百姓生活負擔問題,而且關系到中國經濟“軟著落”還是“硬著陸”的大問題。目前通脹頑癥已經暴露出中國經濟的深層次問題,已經疾呼深層次改革。因此,治理當前的通脹頑癥僅靠貨幣政策孤軍奮戰遠遠不夠,僅靠什么約談、罰款更是與虎謀皮,必須啟動深層次經濟體制改革,當務之急是國家、壟斷國企大幅度向居民、實體經濟減稅降費讓利。只有大幅度降低國家的高稅收高收費、壟斷國企暴利,商品中的剛性成本才能降低,物價才能走低,剛性通脹堡壘才能攻破。(中國網)
保障房讓干部先分為何如此坦然
顯然,那些理由很難站住腳。即便這些房子是“分批推進”的,也應該是困難群眾們靠前,怎么領導干部先插隊進來,“先天下之樂而樂”?再看所謂“風險”的理由,憑什么說“分給干部風險小”,而分給老百姓風險就大了呢?領導們這樣剝奪和侵占本屬于困難群眾的福利,民怨民怒,才讓社會潛伏著無窮的風險。
(《新京報》)
光榮榜上全是官再證“權力滲透”
無論“光榮榜上全是官”還是企業家“優秀農民工”化,都暴露出了一個由來已久的積弊,這就是贏者通吃,只要你掌握權柄,或者占據一定資源,就容易享受錦上添花的待遇,別說一些光環次第而來,就連一些真金白銀的實惠也會撲面而至。
話說回來,即便優秀農民工的候選人都是農民工,最終摘取優秀農民工榮譽的也都是農民工,也不能讓人過于樂觀。原因很簡單,對農民工來說,他們不僅需要榮譽,同時需要的是尊重,是能夠平等融入城市,是權益的有效維護,應該承認,盡管他們為城市發展添磚加瓦、增光添彩,但他們依然處于“社會拒人、權利虧人、心理貶人、文化傷人”的困境之中。(《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