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新聞頻道改版的內因和外因進行了分析,分析了新聞頻道面臨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此次改版以建構新聞的人文關懷為基礎,主要從頻道包裝、新聞立臺和增強評論三方面進行并取得了很大進步。并重點從新聞立臺,增強評論性新聞等方面對其進行研究,并指出新聞頻道改版的不足之處。
關鍵詞:媒介環境 人文關懷 受眾本位
一、央視新聞頻道新面貌
此次新聞頻道的改版,最為直觀的就是包裝上的改變,風格得到統一。采用最時尚的顏色、造型,富于動感,使風格趨于年輕化。除幾檔深度類欄目外,現今新聞頻道從早到晚,每個整點時段,推出的欄目都是這樣統一的包裝風格,而且早在2006年改版時,演播室在國內首次使用了“三聯屏無縫拼接背景系統”,[2]就為央視的播出奠定了技術基礎。播報背景可分可合,實現千變萬化,可以滿足多個欄目使用。
二、新聞頻道改版的內因和外因
1.媒體生態環境的變化
(1)受眾品味的提高,主動性增強。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極大發展,觀眾的素質也隨之提高,因此,品味逐漸提高。受眾的品味不斷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受眾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雖然電視媒體受眾和傳播者互動性不強,節目線性編排,順序固定。
(2)境外媒體、地方媒體加入競爭行列。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對媒體所有權的限制也有所放松,很多境外媒體紛紛進軍中國市場,看中了中國將近14億人的受眾群體,我國媒體與國際媒體相比在各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離國際媒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5]而且目前地方電視臺也已經開始發力,不斷走出自己的特色,變幻各種播報方式,運用一切手段讓受眾參與到節目中,千方百計吸引區域內的受眾,創造出很多神話,成為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
(3)新媒體的崛起。技術的進步使互聯網提速,音頻視頻都可以迅速為受眾所接受。真正的“自媒體”——集聲像于一體可自由選擇節目的媒體出現。如今的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的主要休閑方式之一,而且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性地看新聞,有效地擺脫了電視媒體的線性播出模式;車載電視,樓宇電視,網絡電視到處充斥人們的視野,以鋪天蓋地的“新聞洪流”湮沒受眾,搶奪受眾的注意力,受眾幾乎無時無刻不都在“被看新聞”。[6]當打開電視看新聞時或許面對的已經是“歷史”了。所以,隨著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媒體生態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7]
2.央視新聞的弱勢
(1)內容之爭:地方臺立足一個區域,新聞產品也是面對這個區域的受眾。地方媒體新聞以個性化的造型和地區性方言打造自己的節目,走草根路線,關注社會百態。改版后的新聞節目內容既有當地群眾身邊的小事,又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新聞報道,甚至還報道國外的重大事件,讓不同層次的受眾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央視立足全國,每天要報道的事情太多,無暇顧及到每個地區,因此在關注一個地區民生方面處于劣勢,但其權威性還是遠高于地方電視臺,可以在這個方面充分發揮優勢。
(2)生存之爭:媒體得以生存的關鍵在于廣告費。收視率高,廣告費收入自然就高。面對地方媒體的崛起,分享了央視廣告費很大的份額。湖南衛視《超級女聲》開創了地方臺廣告費超過央視的先例,撼動人心國內紛紛研究湖南衛視,客觀上也推動了湖南衛視的知名度。這也對央視以后改版提供借鑒意義。鑒于媒體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央視新聞頻道明白“變則通”的道理,對新聞頻道進行第六次改版。
三、新聞頻道的改版的成功之處
1、凸顯“新聞立臺”的方針,突出了新聞性、時效性和可看性。央視新聞頻道的改版以后,著力打造時效新聞,對新聞事件進行24小時的跟蹤,及時報道新聞事件的最新進展。事件的報道中管窺央視新聞頻道的時效新聞報道,至少從兩個方面說明了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的成功:首先、央視新聞的權威性,報道的新聞使受眾相信。第二、央視新聞的可看性,能讓使受眾深受感動,甚至淚流滿面。第三、央視新聞的時效性得到最大發揮。迎合了受眾的需求,央視新聞頻道以雄厚的技術和資金為后盾,對新聞事件進行播報,對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狀況隨時播報。
2、從此次改版中,可以明確看到央視在評論員上加大了力度,追求新聞的深度。央視新聞頻道改版意圖明顯,正在把自己定位為“新聞資訊臺”,重新聞、重評論成為新聞頻道最大亮點。新聞頻道增強評論比重,引進評論員機制,
3、以受眾為本,從受眾的視角選擇新聞,選擇貼近受眾的播報方式。改版后新聞頻道關于領導人的活動、會議報道減少了,但國際新聞、民生新聞量卻有增,新聞頻道的訊息量增大。新聞的改版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新聞播報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生活,從普通百姓關心的日常社會問題入手,以百姓的視角選擇新聞。而且,新聞頻道增加了一系列新的生活常識。
4、新聞頻道的改版另一大關注點就是能為節目內容增色添彩的主持人。新聞頻道此次改版整合了有才能的人,注重打造名牌節目和名牌主持人。在選用主持人時,媒體既要選擇有內涵有氣質的主持人,還要注意運用各種方式提升主持人的魅力,形成忠實的受眾群體。央視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5、本文認為此次央視新聞頻道改版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國內知名專家也都指出新聞頻道改版有爭議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商討:(1)形式改變是技術問題,重要的是內容的改變。包裝上的改變,就是個技術問題,僅是形式上的改變,不存在思想性與內涵性。(2)央視新聞評論的總體水平有待提高。看媒體的評論首先要看媒體的社會權威性和公信力如何,如果一個媒體的評論得到受眾的重視與尊重,那么此媒體一定是權威性最強的媒體。第二,看媒體的評論還要看媒體評論員隊伍。因此央視新聞頻道還要在加強新聞評論的深度和力度與培養著名評論員上多下功夫。
參考文獻:
[1]周萬安.新聞節目改版的實踐與思考[J].視聽界,2003(6)
[2]周波,陳智群.沖動·慣性·理性——節目改版熱的冷思考[J].當代電視, 2005(5).
[3]邵培仁.傳播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4]喻國明.變革傳媒:解析中國傳媒轉型問題[M].華夏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蔣原倫.媒介文化與消費時代[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6]趙振宇.新聞傳播策劃導論[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趙曙光,禹建強,張小爭.中國著名媒體經典案例剖析[M].新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8]王彩平,池建,李潔.頻道先鋒—電視頻道運營攻略[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