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梳理了《國家與革命》中的主要觀點,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重提列寧觀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方式和近路,進一步推動對于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研究。
關鍵字:國家性質 民主自由 無產階級專政 革命理論
列寧,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人物,他不僅僅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象征,在他的影響深遠的行動背后,是一個個令人震撼的思想結晶。或許只讀列寧作品的一小部分,尚不能把握他的思想流變過程及其全貌,我也僅能從第一版序言中得到只鱗片爪的時代背景,但這些對于解讀這本書顯然是不夠的。在梳理列寧的思想的時候,尤其是這本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政治法律思想,是一個有難度的工作,因為關于這些問題,列寧經常都是一筆帶過或偶有提及,并不見得對相關問題有專門且集中的論述,因此梳理過程中免不了會有一些引申及想象的成分,如何確保這些內容不是對列寧思想的隨意閹割與取舍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國家與民主理論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階級矛盾客觀上不可調和的地方、時候和條件下,便產生國家。反過來說,國家的存在證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既然國家是站在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那么很明顯,被壓迫階級要求得解放,不僅要進行暴力革命,還要消滅統治階級所建立的、體現這種“異化”國家政權機構。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借助于國家而在政治上也成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因而獲得了鎮壓和剝削被壓迫階級的新手段。只有廢除產生國家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才能消滅國家。只有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國家的去政治化過程才能實現,國家才有可能經由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而消亡。
資產階級國家被無產階級在革命中推翻,全部國家機器被打碎,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后仍然需要鎮壓不甘心失敗的、曾經作為少數人進行統治的資產階級,因此社會主義革命后無產階級仍然需要國家,但這時的國家已經發生了變化,已經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那個國家,列寧稱為“半國家”,武裝的人民將直接或通過蘇維埃以全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來進行生產和管理,國家的職能已經蛻變成監督資產階級,因此自行消亡的不是資產階級國家,而是無產階級的國家。這個時期的政治形式是最完美的民主,當國家消亡時,民主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也將自行消亡。
二、無產階級革命及專政理論
無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專政:過去的一切革命都是使國家機器更加完備,而無產階級是惟一徹底革命的階級,他們在大生產中的作用使他們成為一切被剝削勞動群眾的領袖,他們將通過暴力革命完全鏟除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專政,即不與任何人分掌而直接依靠群眾武裝力量的政權。民主共和國是走向無產階級專政的捷徑。
在列寧看來,暴力革命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學說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問題上最卓越最重要的思想即“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貫穿于政權學說、國家學說之中,無產階級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現是無產階級專政,必須打碎一切國家機器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主要的基本的東西,馬克思嚴格以實際的歷史經驗為依據,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列寧因此認為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不僅推翻資產階級統治需要無產階級專政,即使在向共產主義過度的這一整個社會主義歷史時期都是必要的。
三、列寧對資產階級國家理論的批判
資產階級的議會制是把民主(不是人民享有的)同官僚制(反人民的)結合在一起,資產階級的議會只是商量如何鎮壓和剝削被統治階級的工具。無產階級民主制度為了防止社會公仆變成社會的主人,一切職位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公社代表對選民負責,可隨時撤換,所有公社委員都只領取相當于工人工資的薪金。取消議會制,并不是要取消代表機構和選舉制,而是將議事立法機構變成工作的機構,兼管行政和立法的機構,議員必須親自工作,親自執行自己通過的法律,親自檢查實際執行的結果,親自對自己的選民直接負責。
民主僅僅意味著形式上的平等。還有國家的時候就沒有自由,到有自由的時候就不會有國家了。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即社會主義時期,無產階級專政下的民主是大多數的人民享受的民主,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提供真正完全的民主,而民主愈完全,它也就愈訊速地成為不需要的東西,愈迅速地自行消亡。列寧認為民主與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不是一個東西,民主是國家的一種形式,是國家統治的工具,民主與國家不可分。而真正的自由則與國家無關,因此自由與民主不能真正的共存,所謂的自由也只是統治階級的虛偽的少數人的自由,即使資產階級可以給予社會上的個人以自由,但誠如法律一直所強調的那樣,這種自由是一種有限度的自由,它是一種處于無所不在的枷鎖之下的自由,這種自由的代價是人生活在一個充滿黑幕的世界,一旦觸及統治階級的利益和底線,就會招致無盡的迫害。
四、結語
我們今天仍然在讀列寧的《國家與革命》,是因為列寧的犀利眼光不會過時。列寧撥開了資產階級的虛偽面紗,并發現有些問題是資本主義及其國家自身所無法解決的,因此列寧希望能夠在馬克思設想的共產主義框架下解決這些問題。站在資產階級的對立面,才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和深刻,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吸引人的地方,他們向資本主義提出的問題和挑戰甚至成為資本主義自我完善、調整的動力。在資本主義應對危機的能力日益增強的世界中,在困擾人類的問題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在人類以對自己同胞進行剝削、壓迫為代價換取所謂的進步的時候,在人自身的解放與自由未能實現的時候,在人普遍成為物質、精神以及欲望奴隸的時候,我們更有必要重提列寧,這并不是要號召大家去通過革命消滅什么,而是要通過重提列寧來恢復我們早已喪失的反思能力,去直面人生乃至人類的這些難題。
參考文獻:
[1]列寧.國家與革命[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