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張廣智《西方史學史》中世界史重構部分章節內容所做的一些解讀。本人認為世界史重構是全球化的結果。張先生書中做出了清晰地線條式的勾勒,本文是對其充實,且認為世界史重構不是完全否定以往歷史,是從一個人文的角度和全面的角度解讀世界史。本文不局限于帝王將相和大國的歷史,也注重下層百姓和小國的歷史,從心態史學、環境史學等等方面闡述世界史的重構,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值得深思。
關鍵詞:世界史 重構 全球化 以人為本
對于世界史的涵義,阿克頓給予了經典表述:“我所理解的世界史不同于各國歷史的湊合,不是結構松散的東西,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不是記憶的沉重包袱,而是心靈的啟發。世界史是一個各民族歷史都附屬于它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各民族的歷史將被講述,但不是因為它們自身,而是因為與更高級的系列相關,并從屬于該系列的緣故,是根據時代和它們對人類共同命運的作用程度來講述。”1世界歷史的人文內涵各要素互相聯系,人類五大文明起源雖起源不同,但許多發展規律一樣,人類各種族的文明和文化特點不一樣,但通過不斷融合和交流能取得更大進步。
一、背景
20 世紀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史學研究國際化的趨勢,導致“歷史學家的視野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擴展” 2,各國各地區的史學研究得到不斷普及和深化。一方面西方歷史研究的地域范圍得到了空前的拓展,二戰后西方學者“對世界上歐洲之外地區的歷史突然發生了極大的興趣”3。世界史重構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兩次世界大戰后各國尋求新秩序,史學也尋求一種“新秩序”——重構世界史。人類深刻地感受到了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苦難,故要從中汲取教訓,大戰后國家之間重組利益。歷史研究領域也緊跟時代步伐,完善理論體系。二是蘇聯的解體促使史學家把眼光投向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蘇聯解體帶來雅爾塔體系的瓦解,中國吸引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眼球。三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下各種新的史學方法出現的推動。計量史學,口述史學,比較史學、心理史學、計量史學、口述史學、影視史學、性別史學等相繼出現。科技的進步使我們歷史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翔實的資料和先進的方法。四是全球化的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史學研究也走向世界,從多角度多層次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史。
三位歷史學家思想所產生巨大的影響:斯賓格勒、柯林武德、湯因比、克羅齊。馬克·布洛赫《為歷史辯護》也是體現。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也確定了文化史研究的思路。在他們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產生了進步的史學觀念。在他們高瞻遠矚的歷史研究推動下孕育了巴勒克拉夫、斯塔夫里阿諾斯、本杰利,即在張廣智先生的這本書里談到了全球史的一些開創者的情況。
全球史的研究火熱是一種表現現象,其實質是人的覺醒,人的思想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
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所謂“全球史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歷史思維、一種歷史認識的“方法”,非理論基礎。“全球史”跳出了傳統史學局限于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框架,“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上”4。同時“考察人類文明在不同地區的產生、發展、交往、對抗、融合、擴散等過程”5。運用跨學科的比較分析方法來揭示在傳統“世界史”和民族國家歷史架構下常常被忽視的人口遷移、環境變遷、帝國擴張、技術轉移乃至傳染病擴散等歷史現象。另外,“全球史”將自然歷史、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作為史學研究的重要部分納入研究范圍。這是一個很大的范圍的拓展和進步。
1、威廉·麥克尼爾
麥克尼爾在《世界史》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四個階段: “文明的起源與四大文明的定型”、“文明的平衡狀態”、 “西方主宰世界”、“走向全球大一體”。麥克尼爾相信,編纂一部全人類各個部分、各種文明密切相關、相互交流、休戚與共的世界歷史,是有助于減少國際沖突和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
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人類社群史》是公認的全球史奠基之作。《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沖擊》在西方史學史上具有標志性的地位,被譽為“革命性著作”。《競逐富強:西方軍事的現代化歷程》在軍事史領域也具有重要的開創與指導意義,“無論依據何種標準來衡量,都可稱作是一部學術杰作。”個人覺得它是人類歷史研究領域擴大的表現,也是人的不斷進步的表現。這些著作不在只關乎帝王將相,也關心黎民百姓,不僅關注欣欣向榮的歷史,也關注歷史的黑暗的一面,不僅僅關注富麗堂皇的歷史,也關注不登大雅之堂而有用的歷史。麥克尼爾與巴勒克拉夫思想是互相影響的,只是誰更明確提全球史觀,深層原因是當時所處時代決定。
2、杰弗里·巴勒克拉夫
英國史學家巴勒克拉夫在1955 年出版的《處于變動世界中的歷史》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他的“全球史觀”的思想。1976 年問世的《當代史學主要趨勢》更明確地將這種看法闡明為“全球史觀”。其提到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建立全球的歷史觀,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觀。”貫穿巴勒克拉夫“全球史觀”這一理論和方法的經典之作則是其《當代史導論》一書,而對于世界史研究同仁也具有影響。
阿諾德·湯因比的《人類與大地母親:一部敘事體世界歷史》指出“我們從未見過任何單個人或者人類可以超越他在生物圈中的生命而存在。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夠作為生命的棲身之地,正如我們所知,人類就將遭到種屬滅絕的命運,所有其他生命形式,也都將遭受這種命運。”我們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巴勒克拉夫也明確指出“中國和地中海地區在若干個世紀里經歷的道路實際上是彼此獨立的、互不相同的。如果我們硬要將它們納入一個單一的模式,那么,這樣來重現他們的歷史必然會嚴重違背歷史真實性。”6
“全球歷史觀”要公正地對待與評價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文明,用“全球史觀”重構世界和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影響,拋棄了傳統的國別匯編的世界史框架結構。如吳于廑說:“研究世界歷史就必須以世界為一全局考察它怎樣由相互閉塞發展為密切聯系,由分散變為整體的全部歷程,這個全部歷程就是世界歷史。”7吳老的觀點是常思常新,我們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跳出自己思維局限,全面認清歷史發展的事實。從世界整體出發來考察當代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代史學導論》的貢獻不僅在于全球性眼光和新的視野,還在于方法上的革新。另外,這也與傳統的歷史主義方法有悖,卻不失獨到。“這部著作的最大的理論貢獻,就在于它形成了一種新的宏觀世界史體系理論,……在這里,全球史觀與世界歷史新體系合二為一,統一于巴勒克拉夫的史學思想體系之中。”8
3、L.S.斯塔夫里阿諾斯
19 世紀史學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古奇在總結19 世紀的西方史學時說,那時“歷史的范圍一直在逐漸擴大,直到它包括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自然界的影響,經濟因素的壓力,思想和理想的起源和轉化、科學和藝術、宗教和哲學、文學和法律的貢獻、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群眾的命運,這一切現在也同樣要求歷史家的注意。歷史家必須不斷地觀察生活,也必須全面地觀察生活”9。歷史研究總是與人類的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
斯塔夫里阿諾斯致力于世界體系的創新,出版了《全球通史》、《全球沖突: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世界歷史的生命線》等重要著作,以構建符合現時代、體現“全球歷史觀”的新的體系。“他已完全脫開西方中心的歷史觀念。他的思想發展正反映了現代世界的擴張所帶來的反省”10。
張廣智先生在書中歸納了四種世界史類型。一是希羅多德-伏爾泰的總體型的世界史。二是波里比阿-蘭克的國際關系型的世界史。三是圣奧古斯丁-鄂圖的基督教神學型的世界史。四是斯賓格勒-湯因比的四邊形思辨型的世界史。這是一種歷史解讀。新時代下,當下的全球史觀的特征呈現如下:一是重點考察的對象是人類社會內部結構的構成和演變。二是觀察的視角不一樣。全球史是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全球視角,屬于三維立體的范疇,有強烈的空間感,關注的是歷史的整體發展、橫向聯系與長時段的歷史變遷。三是研究的方法有不同。全球史研究超越了歷史學范疇,涉及人種、生物、生態、地理、氣候、壞境、疾病海洋等許多其他學科的領域,除了實證的研究方法外,還有其他學科的方法,如比較分析法。四是治史的觀念是以人為中心,把人和自然聯系起來整體考察。
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世界史的研究應體現出全球性,還應顯示出當代性。全球性不但體現了當代性,也是世界史的靈魂。斯氏的著作沒有完全避免西歐中心論的窠臼,這是其個人局限性使然。
4、杰里·本特利
在新全球史運動之前, 全球史寫作的主題多是沿著兩個思路寫作, 一種思路是從宏觀的范圍對文明的命運的跨地區研究和反思。前一思路的代表作就是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另一種思路則是全球史掩蓋下的國別史或者地區史。
《新全球史》按時代特征、社會內部結構的變化、文明間交流的程度和全球化的進展情況把復雜的世界歷史分為七個階段。其七個階段代表著緊密聯系的幾個歷史時期,構建了世界歷史的框架。
《新全球史》自覺突破強調、文化排他性、社會特殊性、經驗地方性的史學傳統,特別關注不同傳統之間的聯系、交流和互動,強調影響各個社會的共同因素,將每個地區的發展當作更為宏大的自然與社會結構運動的一部分。這種部分的劃分不可避免夾雜著很強的理論性一種劃分規則。但是事實是歷史有時不遵循這些規律和理論。在全球運動的總趨勢中,本特利強調互為因果的三點:人口增長、技術不斷進步與傳播、不同社會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但是這里還忽視了或者說沒有強調的是人本身的因素。
在這些交流形式中,跨地區的技術傳播、農作物傳播、病毒傳播容易一些,而文化傳播所遇到的阻力可能最大,因為每一種文化對異質文化都持抵制的態度,主動推進文化融合的事例在歷史上非常少見。因為人都有自身的秉性,而且在最初都是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從而也就不能認識其好的方面且為自己所用。其英文原著的書名Traditions and Encounters 中的encounter 不僅指“交流”,還強調“沖突”。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交流和融合有正面的效應,也會有負面效應,經濟摩擦、文化矛盾的出現在所難免。這一觀點在《新全球史》一書中表達得也較為充分。
三、反思與評析
從20世紀50年代起,以巴勒克拉夫為先導,在其新的世界史觀的影響下,在西方出現了一批比較重要和具有個性特點的世界史著作次不贅述,全是全球史觀著作的重要發展表現,卻都是在其框架之下的一種闡釋。
在國際學術界,全球史學派的創始人當推馬克思,150年前馬克思關于全球資本對新型市場的開拓發展,已將全球緊張密關聯起來的論述,為全球化的現實所證明。“全球史學派的影響早在20世紀50年代西方各種重構世界史的編纂潮流中已經開始顯現出來。”11 年鑒學派提出“整體歷史”(總體史)與“歷史綜合”的口號,是歷史學走向整體化而又不失史學自身特點的一個范例。《碎片化的歷史》講的就要防止歷史碎片化。讓歷史有之細化的一方面,但是我們也要從整體上去把握歷史,黑格爾說過:“我們從歷史得到的最大的教訓就是我們沒有從歷史中得到教訓。”這也賦予我們以自己的思維汲取教訓,不斷總結和整理歷史,注重歷史的整體性,意義重大。
以蘭克為代表的客觀主義史學學派的“如實直書”值得借鑒。社會史研究也很是火熱。比較史學、心理史學、計量史學、口述史學、影視史學等新的歷史研究方法是全球眼光下研究歷史表現。人要有開闊的視野,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下還得注意自然發展、人的個性和多樣性,跨學科研究。歷史研究的價值取向總有一些亙古不變的因素,關注人文,關注自然。
全球史是一個歷史研究的必然結果,其早期代表人物布洛赫就指出“歷史學所要掌握的正是人類,做不到這一點,充其量只是博學的把戲而已”12我們要實現自己的愿望,要認清自己,告誡自己是為什么,從而擁抱整個世界。
注釋:
[1]Breisach, Ernst, Historiography: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320.
[2]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48頁。
[3]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55頁。
[4]于沛:《全球史:民族歷史記憶中的全球史》,《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第1期。
[5]錢乘旦:《關于開展“世界史”研究的幾點思考》,《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3期。
[6]巴勒克拉夫:《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255-266頁。
[7]吳于廑:《世界歷史——為〈中國大百科全書 外國歷史卷〉作》,見《吳于廑敘述論著自選集》,第86頁。
[8]于沛主編:《20世紀的西方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76頁。
[9]古奇:《十九世紀歷史學與歷史學家》下 ,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859頁。
[10]許倬云:《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8頁。
[11]于沛主編:《20世紀的西方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73頁。
[12]馬克·布洛赫:《為歷史學辯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1頁。
參考文獻:
[1](英)巴勒克拉夫著,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英)巴勒克拉夫著,張廣勇,張宇宏譯.當代史導論[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3](英)約翰·伯瑞著,范祥濤譯.進步的觀念[M].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4](英)斯塔夫里阿諾著,吳象嬰,粱赤民,蕫書慧,王梁赤民,審校.全球通史——從史前到21世紀[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5]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魏鳳蓮,張穎,白玉廣譯.魏鳳蓮,統校.新全球通史(第三版上下)[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6](法)馬克·布洛赫著.張和聲,程郁,譯.為歷史學辯護[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7]張廣智.西方史學史(第二版)[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8]劉新城,主編.全球史評論(第一輯)[M].商務印書館,2008年
[9]朱本源.歷史理論與方法[M].人民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