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從線索初查的任務、手段、初查方案的制定幾個方面進行闡述,希望對反貪污賄賂斗爭的順利進行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線索初查 任務 手段 初查方案
當今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不斷走向智能化、科技化,犯罪手段也日趨隱蔽化和多樣化,反貪偵查工作任重道遠,并且面臨諸多挑戰。對于偵查人員,線索初查的任務、手段、及初查方案的制定也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
一、線索初查的任務
初查的基本任務是獲取證據和有關信息,判明是否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從而決定是否立案。具體的說,初查的任務就是明網絡、抓證據、辨真偽、探動靜、找缺口、儲信息。
明網絡:弄清關系網絡,即案件發生的復雜背景和涉案人員的相互關系,以便明確依靠誰、調查誰、回避誰、利用誰、爭取誰、保護誰,這樣既可以防止關系網的干擾,又能夠目標明確的控制涉案人。
抓證據:圍繞初查的兩方面內容(案件事實本身;涉案人員的基本情況),收集證明有罪無罪的各種證據材料以及后續偵查中可資利用的有關犯罪嫌疑人的各種把柄。
辨真偽:核查舉報所反映的犯罪事實是否客觀可信,例如舉報人反映的事實是否客觀存在;該事實是否為被舉報人職權范圍;被舉報人在行使職權中有無不正常情況。
探動靜:摸清被舉報人現時的動態。例如是否被驚動;有無反常表現;是否串供;目前行蹤;有無逃跑跡象等。
找缺口:綜合分析選擇案件的突破口。例如在多筆或多個犯罪事實中選擇其一為突破口;在多人參與或知曉的情況下選擇哪一人為突破口;在有多個環節的情況下選擇哪個環節為突破口。
儲信息:盡可能收集和儲存對分析判斷案情、偵查訊問有關的案件背景資料。例如被舉報人家庭情況、經濟狀況、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群眾反映、性格氣質、通訊資料等。
二、線索初查的手段
(一)靜態審查
指對現有材料(舉報材料、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審查分析的方法,是開展初查工作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動態調查的前提和依據。
1、通過審查舉報材料,分析判斷如下內容:
舉報問題的性質;舉報人的動機;舉報人與被舉報人有無利害關系;舉報材料的可信程度;被舉報人的基本情況;與舉報問題有關的人和事等信息,為調查工作提供范圍和方向。
2、認真查閱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舉報問題中的違法環節,為調查工作劃定范圍。
(二)動態調查
1、詢問舉報人、控告人及相關知情人。
因舉報人法律知識的局限性,其舉報材料的利用價值受到限制。通過對舉報人及相關知情人的走訪調查,了解其舉報內容是親身經歷、親眼所見,還是道聽途說、主觀推測;舉報行為是出于公心、正義感,還是出于私心、報復或另有所圖。同時,還可以核實舉報材料的內容,擴大了解相關情況。
2、商請有關部門配合。
(1)適用于機關、單位之間關于案件調查的一般協作配合,用以收集相關證據。即通過對有關職能部門或主管部門的走訪,了解和掌握相關涉案信息,收集相關證據。
(2)隱蔽偵查機關和偵查人員的身份和意圖,使調查工作在被查對象毫無防備的狀態下順利開展。主要形式為:
商請紀檢監察、審計、銀行、稅務、工商、公安等機關或被查對象的上級主管部門出面,或借助其職能特點,收集、提取與案件線索有關的證據。此方法應謹慎使用,并在事前與有關部門充分交換意見,明確配合的手段、方式及事項,防止走漏風聲、打草驚蛇。
3、鑒定
指對相關文書、帳簿等進行會計、筆跡、文書檢驗。
4、調取證據
適用于可能從中發現問題,但一時難以審查完結的文書材料。多以調取帳簿為主。
調取證據的方法為:
(1)秘密調取,可最大限度的隱蔽調查意圖。
調取舉報人、控告人手中掌握的相關材料;
通過相關材料的保存、保管人調取;
通過當事人及代理律師以查閱、復制材料為名調取。
(2)半公開調取。
通過檢察機關其他內設部門名義或其他機關的名義調取相關材料。
(3)公開調取。
直接以偵查人員的名義調取相關材料。
在選用調取方法時,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凡是能夠使用秘密手段調取證據的,不使用公開或半公開手段調取證據;
如果使用公開手段調取證據的,應當在取證的同時,做好材料保管人、知情人的保密工作,盡量避免知情范圍的擴大。
公開、半公開調取證據,應當結合初查工作的進展情況,慎重選擇時機,防止過早暴露調查意圖和貽誤戰機。
三、初查方案的制定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初查方案的制定可以指引職務犯罪案件線索初查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在對線索有一個全面認識和考量之后,偵查人員就應該制作線索初查方案,該方案應當包括如下內容:案件線索的來源;對線索的分析判斷;初查任務和措施;人員裝備的組織與分工;工作紀律等。同時制作初查方案要注意如下問題:
1、分析線索,明確調查目的和可利用的主客觀條件。
應當從如下方面對獲取的線索進行分析:可能涉及的案件性質;需要查明的事實;待查對象所在單位或行業的發案規律;待查對象的基本情況(性格愛好、一貫表現、社會關系、家庭基本情況);舉報人或知情人的基本狀況;舉報人與待查對象的關系等,從中篩選出可能為調查工作所用的因素。
2、圍繞犯罪構成要件確定需要收集的證據,針對案件的特點安排調查的具體內容。
職務犯罪案件的初查,是為了查明有無犯罪事實,因此應當從行為主體是否為國家工作人員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待查對象的行為是否侵害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是否符合刑法設立的犯罪客觀要件且具有相當的社會危害性;待查對象實施行為的過程中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等犯罪構成要件來確定收集的證據。
3、合理安排調查的具體步驟,分清主次、注意節奏。
初查中,如果舉報線索反映了多個犯罪問題,承辦人應當選擇其中一、二筆犯罪事實進行調查,調查的重點應當是最易突破、證據結構簡單、能構成犯罪的主要事實。一般而言,易變化和易滅失的證據應當優先考慮。由于初查的最終目的是立案,因此在制定方案時還應當對何時立案作準備,從而有效的指導初查適時過渡到立案偵查。
4、考慮多種可能性,盡可能周詳,預備應急方案。
5、合理配置偵查力量。
根據初查目的所需調查量的大小、調查方式的繁簡程度配置相應的偵查力量。
只有偵查人員重視線索初查,強化案件線索經營,才能擴大辦案戰果,這才是提高發現職務犯罪案件線索能力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