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場連線報道已成為當下廣播新聞重要的報道形式。如何充分利用廣播上的自身優勢,強化傳播的時效性、真實性和現場感,滿足受眾在較高層面上的期望值、探求欲,并充分發揮了廣播\"先聲奪人\"的優勢,使廣播新聞報道極具感染力與吸引力,極大地提升了廣播新聞的魅力。
關鍵詞:廣播新聞 現場報道 獨特優勢 技巧的掌握
現場報道是廣播電臺獨具媒體特色的報道形式。它通過廣播記者的現場口頭報道、現場音響展示及現場人物訪談等形式,使聽眾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空間,展示了平面媒體無法比擬的傳播魅力。另外,現場播報,是廣播記者報告新聞的重要手段。選題確定后,記者到達現場采訪,用最短時間了解到更多信息,經篩選后迅速根據現場主題語境選擇口語表達方式,將大量現場信息傳導給聽眾,使他們有身臨其境之感。一則現場報道,短短一兩分鐘、兩三分鐘,卻檢驗著廣播記者的功底,要求記者不僅有倚馬可待的本領,而且還具備較好的現場語境表達能力。
首先, 要求記者除了具有比較高的政策水平、淵博的知識外,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敏捷的應變能力。因此,廣播記者只有用整體思維才能把握現場事物的發展,及時處理大量的現場信息,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
從心理學看,人的知覺一般好象是一幅由已有的知識和觀念構成的“坐標圖”,圖形的大小限定了知覺的范圍。至于其余的信息,往往成了漏網之魚。習慣的態度、評價、感受以及對公認觀點和見解的深信不疑等,都會影響記者觀察事物的敏感程度。特別是現場的知覺和過去的經驗發生矛盾的時候,廣播記者受過去經驗的影響,有時會產生錯覺。這說明那些在大腦中反復思考、渴望求知的事物,一旦出現在眼前,就容易被及時捕捉、感知、辨別,甚至可能被預見到將來的發展。相反,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即使出現在眼前,也可能被視而不見,聰而不聞,以致失之交臂。
同時,廣播記者應具備更強的新聞敏感,利用現場報道搶發新聞。新聞敏感是媒體記者均應具備的素質。當記者遇到新聞線索或來到新聞現場時,記者們都會使用手中的“武器”對新聞事件進行窮追不舍的采訪。然而,廣播電臺的記者對新聞敏感要求更高,因為廣播具有快捷優勢,可以在第一時間通過電波把新聞搶發出來。這樣,必須要求廣播電臺記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分析判斷出新聞點在哪里,屬于哪類題材,采取何種報道方式。新聞敏感還應體現在應變能力上,隨時對已經打好的腹稿進行修正,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報道。
其次,在廣播現場采制過程中,還要把握好這幾個因素,才能使報道親切、生動、感人,使聽眾聽后產生共鳴效應。作好廣播現場報道,以下幾個原則是需要注意把握的。
第一、事先了解現場報道的新聞背景。由于廣播在傳輸過程中只有聲音文件,所以主持人在現場解說占的比例較重,難度也相對較高。事先了解現場報道的新聞背景,既要圍繞新聞事件展開調查,收集與報道有關的素材,也要對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做一個全面了解,做到“胸有成竹”。注意事項有:1、圍繞主題,突出主題;2、掌握好現場直播的話語境,主持人在直播過程中,要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準確的判斷能力,即席發揮的口語表達能力;3、掌握的新聞素材必須要準確無誤。只有在全面了解整個新聞事件事實的基礎上,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新聞事實。同時還要考慮語言創新在整體上風格是否一致,與內容是否貼合。
不過,現場報道的不確定往往影響著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所以在現場報道時還要隨時核實情況,根據現場的實際情況做必要的補充、調整、修改。
第二、預先做好現場報道準備。由于現場報道所反映的事件或活動大多是預發性的,善于利用事件或活動的預發性,盡可能做好播前的準備工作,是敏銳而恰當反映現場場景的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說,現場報道與其說決勝于現場,不如說是決勝于播前準備,尤其是:1、對整個事件或活動的相關內容、活動性質及意義做好充分掌握和了解,并根據事件的內容形成明確的指導思想,制定詳細的報道計劃和實施方案;2、建立現場報道指揮組,落實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3、認真做好前期采訪工作,盡可能收集事先材料,為現場報道打好基礎。4、準備好“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必要時中斷正在進行的直播節目,保證現場報道質量。
最后,把握好現場的音響效果,用音效語言代替人物語言。音響是廣播特有的語言,廣播記者就是要善于運用音響來“說話”。現場音響,特別是現場典型音響,不但能增加報道的現場感、可信性和感染力,而且往往比記者的轉述更形象、更具體、更活潑。的語言為主,記者的口頭報道只起必要的串聯和說明作用。
善于選擇音響,讓音響資料為主題服務。使用音響并不是濫用,而是正確使用音響,還要根據需要選擇使用音響。在現場音響本身能夠說明問題,聽眾能夠聽懂時,記者不要畫蛇添足地解說,應該用話筒采集現場音響,引導聽眾去聽現場,感知現場,感知現象。記者在處理解說和現場音響兩者之間的關系時,要盡量做到基調統一,交代一致,有主有次,有機結合。現場報道以典型的現場音響和采訪對象這樣有的放矢,胸中有數,使錄音效果較好地起到為主題服務的作用
古人說:“思風發于胸意,言泉流于唇齒”。現場播報的過程,既是思維發展的過程,也是快速組織語言進行表達的過程,迅即把現場的信息較準確無誤地表達出來,需要有較扎實的文化根底,較強的組詞選詞能力,使聽眾在聽新聞時有親臨現場之感。現場播報語言運用能力,現場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是廣播記者綜合素質的具體展現,不僅反映了記者的文化底蘊,而且反映了語言的掌控能力。一個優秀的廣播記者應該是個雜家,除經常了解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等方面的信息外,還要博覽群書,勤于思考,積極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提高現場直播質量,使之真正成為與其他媒體競爭的有效手段,更好地為聽眾服務。如今,廣播特殊新聞現場報道手段和方法,在傳播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也處在發展變化中,只有不斷挖掘廣播媒體的優勢,汲取其他媒體的長處為廣播所用,廣播新聞才能在競爭中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