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分層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社會分層與高等教育的關系是高等教育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對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的研究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一個是社會分層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另一個是高等教育對社會分層的影響。
關鍵詞:高等教育 社會分層 相互關系
“教育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又對社會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教育外部關系規律。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一方面,社會分層影響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影響社會分層。
許多人期望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來改變提高社會地位。顯然,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現行的社會分層機制打破了傳統“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的疆界。越來越明顯的教育成層或知識成層現象而引發的對社會地位、社會財富、權力、文化和職業進行的再分配,使新的階級或階層產生,教育產生了這種重要的作用。 一般認為,高等教育對社會分層的作用與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的結果影響學習者社會地位的獲得以及制約一定社會的階級與階層的結構的形成。同時,也應注意到,高等教育活動本身內在的分層作用,即高等教育活動本身對人的分化與選擇作用。
關于高等教育對社會分層的作用與影響有兩種解釋。一是功能主義模式。認為社會存在著一整套比較固定的社會地位與職業,與這些地位與職業相對應的是各種不同的條件和專門性的技術要求。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或要求的人們才能獲得這些地位和職業,而高等教育在這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沖突主義模式。認為高等教育與職業之間的聯系并不直接,而是間接地通過某種身份文化而決定的。高等教育就是通過培養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從而使人們進入不同的社會位置和職業。
一、規定和控制入學資格與條件
在傳統社會,通過規定入學資格與條件,使政治與經濟占統治地位的階級與階層保證其子女能進入好的學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以謀取高的職位與地位。而處于下層的階級與階層子弟由于得不到一定的教育,無法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與職位。
二、教育結構與學校系統的構建及其結構差異
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權力逐步成為人們的基本權力。但不同學校的培養目標、模式、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不一樣,其質量差異巨大。有資料顯示,不同級別與水平的大學對社會分層有較大影響,讀完大學的比那些具有同樣經歷而沒有畢業的人的收入要多40%,畢業于重點大學的人的收入要比畢業于非重點大學的人的收入要高28%。
三、正規教育程度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地位象征
現代社會,教育的社會分層作用,不僅與教育類型、受教育年限、學科種類等形式有關,更重要的是受教育活動本身內在的各種因素決定與影響。研究表明,與家庭背景相比,學校的規范、期望、組織和學校社會系統的其它方面,同樣能解釋或能更好地解釋學生學業成績面的差異。實際上,學生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將接受與掌握不同層次的知識,而教育過程也就是教育知識的分配過程,由此造成學生學業成績的差異。謝維和認為,一方面,通過教育活動內部和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學業成就的分化和分層,人們進而獲得不同的教育資格證書或文憑等。另一方面,教育活動通過它賦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社會身份,以及在賦予各種社會身份上的差異影響社會的分層。根據蘭德爾?柯林斯的觀點,“作為身份文化的教育,不論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學校主要的活動是教學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
四、高等教育發揮著選擇功能
在傳統社會,教育具有較大的分化功能,以維系不同社會階級的生活形態。而在現代社會教育具有較大的選擇功能,以適應社會工業化發展等多方面對人才的需要。盡管在不同社會,教育對社會分層影響與作用的方式與特點有一定的差異,但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清楚的: 1.學校的入學機制;2.教育結構和學校體制的特點;3.學生學業成績的差異; 4.學校在培養與形成學生不同身份文化上的不同。而且,隨著社會發展,正逐步由教育的入學機制和結構特點向教育和學校過程本身轉變。
五、高等教育影響社會分層及其結構的變化
高等教育影響社會分層及其結構的變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橫向結構。是通過高等教育對不同類型的人才的選拔來實現的,這種選拔可以促進和影響整個社會的橫向結構。二是縱向結構。是通過高等教育對不同層次的人才的選拔來實現的,使不同層次的人才進入社會結構的不同層次。一般認為,不同類型的人才的選拔所注重的是人才之間素質與能力等方面的質的差異,不同層次的人才的選拔所強調的則是人才之間素質與能力等方面量的差別。
注釋:
[1]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 12.
[2]唐金石.教育機會均等的教育社會學分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12):33.
[3]戴衛·波普諾.社會學(下) [M].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7: 329.
[4]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 42, 55.
參考文獻:
[1]潘懋元.新編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2.
[2]張德祥,周潤智.高等教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會學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6.
[4]珍妮·H·巴蘭坦著,朱志勇等譯.教育社會學:一種系統分析法[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