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思維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思維能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生物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其中,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到了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度。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些途徑:
一、鼓勵提問,積極引導學生探究是養成思維習慣的有效途徑
思維能力的訓練和教學中的啟發誘導關系密切,教師一定要相信學生,鼓勵提問,只有置學生于經常性的循循善誘、豁然頓悟的情景下,學生才能體會到通過思考獲得成功的喜悅, 才能激發他們不斷地探求知識,思考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提問,然后幫助他們一步步地整理思路,揭示解題線索。教師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從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責任。
學生喜歡思考,養成思維習慣,遇事愛動腦筋,而且愿意獨立獲取知識去解答困惑,這應該是教師的成功。教師要從向導和顧問的角度進行引導、指導和輔導,而不是把學生作為裝知識的袋子,對其簡單機械地灌輸知識。學生思考問題后,總是要用文字或語言來表達的,因此,在培養思維能力的訓練中,不能忽視對思維過程的了解。教師要經常提問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什么要這樣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等等。能夠用準確、關鍵的科學語言,條理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是極為重要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如要求用簡捷的語言答問題,要求步驟清楚,論據充分,運用提供的條件去思考等。
二、指導自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保證
現代課堂教學需要全方位的教學方法,中學階段的生物教學應把重點放在“學”上,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因此,筆者在初二生物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主要體現在課前預習和課堂思維訓練兩個方面:
1.預習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一方面布置預習任務,新課前先準備好學案,主要是知識點的掌握,并提出預習時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適當安排課堂時間檢查預習效果,讓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并展開討論,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及時糾正并講解,對較易掌握的知識點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自己解決。在生物教學中,讓學生表演可激發他們的興趣和競爭意識,提高其分析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當然,必須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這一方法,切忌盲目性、形式化。
2.課堂思維訓練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所謂思源于疑,沒有問題就無以思維。學生練習什么?怎樣練習?關鍵是教師能否設計出導向正確、難度適宜的訓練題。例如,在講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關系時,教師可設計如下問題串:植物的呼吸是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動物的呼吸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這種說法對嗎?植物在白天進行呼吸,為什么不顯示出來呢?呼吸和光合的關系怎樣呢?這樣由易而難的設問,將光合和呼吸的關系講解得很透徹,學生極易掌握。實踐證明:設計合理的問題能使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自覺討論,能使學生對生物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給思維以最豐富的啟迪。
三、 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其思維能力的發展的方向
美國在1983~1993 年中,視創造為教育改革的主題,把創造貫徹于教育的始終。創造性思維能把學生置于新角度、新問題之中,最能適應學生帶有更改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時,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激發求知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技能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復雜認識活動,培養學生興趣是推動這種復雜的認識活動的重要動力。”在動植物世界里,有著很多的奇聞趣事和探索不盡的奧妙,而這些恰恰是學生平時接觸不到,又樂于汲取的知識養料。在生物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利用3~5 分鐘時間、介紹植物的生活、繁殖特點,動物覓食,尋偶,御敵,遷徙等趣事;鳥類的筑巢行為、育雛方式;昆蟲的群居生活;老虎王國;奇妙的動物“語言”,等等。通過教師形象地講述,學生樂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學習的樂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果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了興趣, 那么無論面對復雜的學習內容,還是緊張的課外作業,他總是會興致勃勃、全神貫注地去探索、 研究。
2.開拓新的知識領域。古語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就是說,只有廣博的見識,才能取其精華;只有積累豐厚,才能用得巧妙。因此,在教學中,筆者時刻努力為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平臺,開掘創造性思維潛能,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能力, 讓學生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到課外去汲取新的知識。
四、注重逆向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逆向思維是解決有關生物問題的一大法寶,它的顯著特點就是以問題為起點,運用有關概念、定律找出有關的聯系,層層推理,確定解題的方法。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訓練,從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質疑,不僅加深了知識理解,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也有利于打破傳統思維的束縛。
由此可見,解決一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往往是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交叉進行、互相補充、 相互結合的過程。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適時用逆向思維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可獨辟蹊徑,突破重點,化繁為簡,從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