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怎樣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所以我們要努力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而創建高效課堂的根本取決于對文本的解讀、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和對課堂生成的智慧處理。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教學設計
“高效教學”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已受到廣泛的關注。目前,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高耗時、低效益的現象。高效應該是課堂教學評價最根本的準則,是課堂教學的永恒追求。沒有高效課堂的支撐,所有的教學改革就是無源之水,就是緣木求魚。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語文課堂呢?下面,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精心的設計課堂教學
有了對文本的細心研讀,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里積極、快樂地走進文本,吸取文本的精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精心設計。有效導入、有效提問、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等都是我們需要研究探討的。
1.導入要簡潔生動、富有趣味性。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魏書生在《談語文教學》中也這樣說:“導語設計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一堂課有個良好的開端。”確實,好的開頭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半。簡潔生動的導語配合相應導入新課的方法,像巨大的磁石,使學生倍受吸引,能讓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使他們獲得首次深刻的感知。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導入時我用課件展示有關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短片,讓學生通過畫面初步感知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產生走進文本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當然,導課的方法、形式多種多樣,具體使用哪一種,要根據文本的特點、具體的課型等實際情況來定。
2.提問要明確有價值、富有啟發性。
如何實現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首先,問題要明確、有思考的價值。在設計問題時,問題的指向要明確,即要尋找什么樣的答案需明確,如果范圍太大,學生就會無從下手。設計的問題還要緊緊圍繞文本,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提問要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化處,以及容易產生矛盾或疑難之處;選擇能觸動學生思維神經、給學生點撥正確思維方向的問題進行提問。如教學《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時,在“精讀品悟”環節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德國奇麗的景色?哪些語句又體現了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2)結合課文內容談談對下面兩句話的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并沒有改變。”抓住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學生對課文所表達的內容及情感有了很好的把握。其次,問題設計要難易適度。維果茨基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現實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最近發展水平。現實發展水平和最近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即為“最近發展區”。把問題提在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上,學生不必花多大的力氣就能回答,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提的問題太難,學生經過努力仍百思不解,也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把問題提得比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逐漸讓“最近發展水平”轉為“現實發展水平”,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能得到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深入鉆研教材,巧妙設計一些可發展性的提問,以達到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目的。
3.教學策略的選擇要恰當、富有科學性。
所謂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是教學設計的研究重點。教學策略的制定是一項系統考慮諸教學要素,總體上擇優的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工作。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要按照一定的科學依據,根據教學任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師特點、教學手段、教學環境和條件等因素選擇教學方法,應全面、具體、綜合地考慮教學系統中的各種因素,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組合,創造性地進行運用,從而得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二、把握文本解讀的深度
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部分老師對于文本的教學解讀一直存在著很大的欠缺,主要表現在對文本的把握大多依賴于教參,教師的解讀淺嘗輒止,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更缺乏對文本批判解讀的能力。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深度、厚度和廣度。當學生在讀悟中“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時候,教師能否通過有效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柳暗花明又一村”,應該說取決于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傳統教學上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給學生一碗水,自己應當有一桶水。”現在,很多教育者對此話大多持批評的態度,認為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長流水。我認為不管怎么改,這句話所傳遞的“教師應具有更多的知識容量”這一信息是永遠都不會落后的。因為只有教師擁有更高的語文素養,才能對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我們老師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作基礎,在解讀文本時就能把課例的重點、難點篩選出來進行深入的思考,形成比較全面的、透徹的理解。這樣文本的深度自然被我們解讀得淋漓盡致。
三、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在課堂中,我們不僅是一個長者智者,更多的應是一個友者,做一個學生忠誠的傾聽者,給學生一個表情達意暢所欲言的機會。這不僅是一份理解,一種尊重,同時也是一種認可,一種期望。它或許是點燃了那即將熄滅的智慧之燈,或許是喚醒了那沉睡已久的心田。靜靜地聆聽,真誠地注視,友善的微笑,聽學生的言外之意,聽學生的心靈呼喚,提一些“邀請”他們講下去的問題。如“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或“你認為怎么樣”等,挖掘他們的心靈閃光點。多一些肯定性的笑靨,多一些鼓勵性的眼神,讓學生與自己共享他們的情感世界,使學生感到真正的愛,真正的理解,讓學生意識到老師的真誠理解熱愛,在人格上彼此的平等尊重。愛的傾聽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產生一種動力,發揮自己的潛能。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總之,以上是我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的一點感受,通過課堂教學中的認真總結,認真研究,我個人認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