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計算機教育正在蓬勃發展,所以教育部分需要不斷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以提高未來建設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能力和科技意識,是中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實踐能力
現代教育強調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教師的作用要體現在引導上。面對豐富多彩的計算機世界,每個學生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惡,而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又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較繁重的教學任務。那么,如何兼顧二者進行初中計算機的教學呢?筆者在從事計算機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總結了一些較實用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一、精心安排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導入方法進行導入課堂教學的。
1.問題式。帶著問題去學習,能使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有的放矢。問題式導入可以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直接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疑惑學習新課內容,在老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討論中解決問題,從面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比如在學習《認識計算機》這一節時,在導入中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①計算機有哪些本領?②計算機的特點有哪些?③計算機是怎樣工作的?④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計算機?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帶著問題,在老師的指引下,通過書本介紹的內容,逐個解決問題,從而很好地掌握本課內容。問題式導入的第二種形式是在新授內容之前,直接向學生提出本堂課需要學習的內容,開門見山,重點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學中,一上課就開門提出本堂課需要掌握的內容。①用拖放法復制或移動文件。②用拖放法刪除文件。用這種方法導入,使學生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有的放矢。總之,問題式的導入,能夠使學生目標明確,抓住重點,激發興趣。效果也比較好。
2.演示式。演示式的導入也就是能過課件的演示進行導入課堂內容,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學WORD賀卡制作這一課時,先通過電腦演示幾幅精美的電腦賀卡,當學生邊欣賞邊贊嘆時,我趁機插入:“同學們,這些賀卡美不美啊?它們都是通過WORD制作出來的。其實很容易,你們只要通過今天的學習,也能設計出一幅幅美麗的賀卡。”學生的學習激情與興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進行FRONTPAGE網頁制作教學時,我挑選部分以前學生制作的比較優秀的個人網頁展示給學生看,當同學們看到或精美或生動活潑的網頁時,都非常羨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類似的網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得以迸發,充分體現了“我要學”的學習態度,從而為下面的學習鋪平了道路。
3.對比式。將以前學過的知識同即將要學習的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突出新授內容的優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進行“EXCEL圖表的建立與編輯”教學時,我將文字、表格、圖表三種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讓學生比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點后轉換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圖表形式的信息,讓學生通過三種形式的對比,強烈感受到圖表形式的優點:形象、清晰、一目了然。從而引出學習圖表的目的與好處,明確學習目的。所以說,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
二、舉一反三,學會遷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平時我們所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聞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遷移形式。在教學中,通過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有利于教學中突破難點,也能使學生輕易地掌握教學重點。教師通過讓學生圍繞問題自學、討論、交流、實踐,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如在進行Word的教學時,我沒有同平時一樣滔滔不絕地進行講解,而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已經學過的“畫圖”窗口,復習過“畫圖”窗口后,教師揭示課題,并讓學生回憶打開“畫圖”窗口的方法,嘗試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開“Word”窗口,學生充分實踐后請學生演示操作,教師只需略作點撥、歸納即可。用同樣的教學方法即可輕而易舉地解決關閉“Word”窗口、“word”窗口標題欄及菜單欄介紹的教學。這樣,學生積極把學過的舊知和新知有機的結合起來,不但學得輕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輕負、高效率。
三、結合生活,運用比喻
計算機及網絡基礎知識,很多同學對它還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師在講課時適當的運用些比喻,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作為信息處理工具的電子計算機,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老師應當把內容化繁為簡,將深奧的理論講得通俗易懂。筆者通過嘗試,認為在教學中巧用生活中的實例,作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學生接受。如,在講計算機硬件時,我采用的是實物加講解的方式。上課時,我把一臺淘汰主機開膛破肚后,對主機箱內的各種硬件設備一一解說:如果我們把這臺經過“解剖”的電腦當作一個工廠,那么,它的機箱就是廠房;主板成了控制臺;CPU就是機床;硬盤就是倉庫;內存就是機床旁邊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塊空地。當我們要加工一批產品時,首先要從倉庫(硬盤)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將原料(數據)送到(通過鍵盤等輸入設備)機床(CPU)旁邊(即內存)堆放起來,由于堆放原料的地方距機床很近,因此取用(讀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畢后不是立即放回倉庫,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內存)暫時存放起來,到時候可以將成品放回倉庫中去。經過此番解釋,學生覺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來根本不懂的東西:原來,電腦既不可怕也不神秘,對于它“只有無知而無不可知”。
四、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
對于理論性的知識,老師同樣可以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去探索,去研究,這時教師要做的就是為學生的問題探究提供廣泛的、相關的學習資源。這里的學習資源既包括有關的書籍、課件、網絡資源、實物等有形的物質資源,也包括為學生提供教師自己的實踐經驗、心得體會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資源,并非將各種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學生面前,而是要針對某一主題,對資源進行整理、組合、設計,確定某一學習主題所需要的資源,并將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分類后再提供給學生。
總之,努力提高信息技術教學質量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長期地共同努力,不斷創造出藝術與智慧結合的高超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