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犯罪后因自首而減免刑罰,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刑罰裁量制度,也是中國古代刑律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自首制度從其產生、發展到成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作為古代法代表的唐律,對自首制度作了詳細而全面的規定,形成了完備的自首制度。唐代以后各朝律典幾乎完全沿襲唐律自首制度,基本上沒有大的發展與突破。
關鍵詞:自首 制度 影響
一、唐律自首制度成立的一般條件
從律文規定看,唐律自首成立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首成立的前提須“犯罪未發”
唐律規定自首制度的目的在于鼓勵犯罪分子改過自新,即“過而不改,斯成過矣。今能改過,來首其罪,皆合得原。”因此,只有“諸犯罪未發而自首者”,才能“原其罪”。即自首必須在罪案未被發覺的情況下進行。可見,“犯罪未發”是唐律自首成立的前提條件。如果“犯罪已發”,則“雖首不原”。即如果犯罪事實已被發現,則不能成立自首。“犯罪未發”有兩種基本情況:(1)是指官府未發現犯罪事實。如果官方發現了犯罪并進行追究,則屬于“犯罪已發”;(2)是指未有人向官府告發。若有人向官府告發犯罪,不論狀子文書是否送達官府,都屬于“犯罪已發”。律疏解釋云:“若有文牒言告,官司判令三審,牒雖未入曹局,既是其事已彰,雖欲自新,不得成首。”。{1}
2、須向有管轄權的官府自首
依據唐律規定,接受自首的官府是犯罪人所在地的非軍事衙門。《斗訟律》“犯罪皆經所在官司首”條規定:“諸犯罪欲自陳首者,皆經所在官司申牒,軍府之官不得輒受。”即罪犯自首必須向其所在地的非軍事官府以詞狀陳訴,軍府之官不得隨便接受自首。但是,該條又規定:“其謀叛以上及盜者,聽受,即送隨近官司。”即謀叛以上的犯罪及盜竊罪,軍府可以接受自首,但應立即移送至附近的非軍事官府。
3、須向官府如實陳述其罪
自首須據實盡首,不得隱瞞遺漏。若自首不實、不徹底,則以“不實、不盡之罪罪之。”所謂自首不實,是指所犯為重罪,而以輕罪自首,如強盜得贓,自首為竊盜得贓,雖贓物已首盡,但仍以強盜不得贓論罪;所謂自首不盡,是指交待不徹底,自首情節、贓數等與事實不符,如枉法取財十五匹,僅自首十四匹,隱瞞了一匹,為不盡之罪。若僅少交代了贓數,則只計不盡之數科之。若以“不實、不盡之罪罪之”后,仍要處死的,可減刑一等。
4、須愿意接受法律的懲罰
依據唐律規定,罪犯自首后須愿意接受懲罰。罪犯遣人代首或者知道親屬代首或告發后,在官府追傳而不親自到案的,則不得以自首論。即“其聞首告,被追不赴者,不得原罪。”律疏曰:“謂犯罪之人,聞有代首、為首及得相容隱者告言,于法雖復合原,追身不赴,不得免罪。”代首及告發的親屬如有緣坐,可以自首免罪。
二、唐律規定自首制度的特殊情況
唐律除了對自首成立的條件作出一般規定之外,還規定了幾種特殊的自首情況。
1、犯有數罪的自首。(1)犯有輕重不同的數罪,輕罪已發而自首重罪的,免其重罪。《名例律》“犯罪未發自首”條規定:“其輕罪雖發,因首重罪者,免其重罪。” (2)犯有數罪,在推問已發現之罪時,又主動交代了其他未發現之罪,則未發現之罪,依自首免除。即“因問所劾之事而別言余罪者,亦如之。”
2、犯罪后共同逃亡的罪犯,捕獲共亡犯的自首,即“捕首”。《名例律》注文曰:“重者應死,殺而首者,亦同。”即犯罪后共同逃亡的罪犯,如果其中輕罪犯人能捕獲重罪犯人歸案自首,或者重罪犯人是死刑犯,輕罪犯人在捕獲時殺之而歸案自首,均可免罪。若所犯罪行輕重相同,但能捕獲半數以上的罪犯歸案自首,亦可免罪。但是,若所犯罪行為常赦所不原之重罪,捕首也不得減免刑罰。
3、國家官吏執行公務時因過失而導致犯罪的自首,即“自覺舉”。即官吏在執行公務時,因過失所導致的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犯罪行為,若事未發而自首,則得免其罪。因公事失錯而犯罪應連坐的,若其中一人“自覺舉”,其他人亦可免除罪責。
4.逃亡后返初逃叛之所及首露,視為向官府自首
犯逃亡罪及叛罪,雖不向官府自首,但能“返初逃叛之所”的,以自首論。
三、唐律對自首方式的規定
1、親首或遣人代首。依唐律規定,罪犯應親自到官府投案自首,陳述其罪。但是,罪犯也可以委托他人代為自首,其效力與自己親首相同。即“遣人代首,……各聽如罪人身自首法。”律疏云:“遣人代首者,假有甲犯罪,遣乙代首,不限親疏,但遣代首即是。”{1}102即罪犯委托他人代為自首而不受親疏關系的限制。
2、法定有相隱關系的人出首或告發。《名例律》規定:“若于法得相容隱者為首及相告言者,各聽如罪人身自首法。”律疏云:“‘若于法得相容隱者’,謂依下條‘同居及大功以上親’等,若部曲、奴婢為主首。……其小功、緦麻相隱,既減凡人三等,若其為首,亦得減三等。”
四、唐律規定了自首但不減免刑罰的特殊情況
依據唐律規定,并非任何犯罪都適用自首制度。唐律還規定了自首也不減免刑罰的幾類犯罪。《名例律》規定:“其于人損傷,于物不可備償,即事發逃亡,若越度關及奸,并私習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即損傷人體、遺失官物或禁書等、犯罪后逃亡、奸良人、度關及私習天文等不在自首之列。若犯殺傷罪而自首的,僅免除引起殺傷行為的犯罪,殺傷罪仍依殺傷之法論處。過失殺傷的,依過失殺傷之法論處。{2}可見,無論過失殺人,還是故意殺人,殺人本罪都被排除在自首之外,免除的僅是“所因之罪”。對于實施的涉及寶印、符節、制書、官文書等私家不應有物品的犯罪,雖不在自首之列,但若能帶原物到官府自首的,可依自首免罪論。即“本物見在首者,聽同免法。”對于犯罪后逃亡的罪犯,其所犯之罪不得自首,但逃亡之罪可以減免。奸良人之罪,雖不在自首之列,但若奸賤民,則可成立自首。對于度關及私習天文者,其越度罪和私度罪不適用自首,若犯冒度罪的,自首后可免除處罰。
參考文獻:
[1][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M].
[2]程樹德.九朝律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