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教育是新生的、特殊的高等教育類型,該怎樣發展,尚處于探索之中。從高職教育的本義出發,闡述了高職院校定位的一般原理,以及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體現地方特色、行業特點的原則來關注和探討高職教育的發展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 專業 定位 思考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不論是從高職院校的數量還是在校生規模,還是近些年來的招生計劃來看,都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至2000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共計1214所,占全國高等學??倲档?6.96%;在校生454.51萬人,占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9.96%?!保ㄗⅲ褐煺駠?高職高專路在何方[N].光明日報,2002-1-24(B2).)高職教育的大力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將進一步大力發展高職教育??梢哉f高職教育發展方興未艾、前景廣闊,高職教育發展已步入黃金時期。
什么是高等職業教育?比較可信的說法應該是指在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為適應某種職業崗位群或業務領域的需要,而進行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公布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高等職教屬于5B級教育:其“課程的內容是面向實際的, 是分具體職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能力與資格。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部〔2000〕2號文《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教育就是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 、管理 、服務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備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教育部2006第16號文件指出:“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特色。高等職業院校要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針對性地調整和設置專業。”
高職院校除了要服務區域經濟以外,還要服務行業的發展。作為現在的三峽庫區來看,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經濟社會還欠發達,產業空虛,對大學生等各類人才吸納能力不強,人才需求量不大。所以,庫區的高職院校在全國高職教育迅猛發展的今天,要不落后于形勢,后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萬州、局限于庫區、局限于重慶,應從全國甚至世界產業發展的現狀和趨勢出發,作到立足庫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處理好當前和未來的關系,解決好長線專業與短線專業的關系,抓住機遇,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實現庫區高職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首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應從職業性出發,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不是基礎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所以高職院校不能走“本科壓縮”之路,也不能搞“中專擴展”模式,而應該按照高職的人才規格和基本特征,把培養目標定位在技術應用能力強,基礎理論適度,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上。由此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方面應發生一系列變化:在教學目的上,將從“偏重文化技術和理論知識”轉向“重視就業技能和發展能力”;在學習制度上,將從“學校是核心,全日制教學是主體”轉向“學校與企業合作,實施彈性學制,職前與職后相結合”;在教學內容上,將從“校內課程為主,重視學科性”轉向“重視專業領域建設,注重校內學習與工作經驗的一致性,就業導向重于書本知識”;在證書制度上,將從單一的“學歷證書”轉向學歷與職業資格的“雙證書”制度;在學習方法上,將從“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是主要學習地點,書本學習是基礎”轉向“教室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設計,注重工學結合,就業是促進學習的重要動力”;在學習過程上,將從“系統地學習經過組織的主題材料,為進一步學習打基礎”轉向“滿足經濟界和學生生涯發展的雙重需要,為提高就業技能打基礎,重視能力培養”。
其次要充分認識高職人才培養的實踐性。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是高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學術型人才。所以高職教育不應追求課程體系的系統性、知識的理論性,而應追求技術的應用性、技能的操作性;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注重操作性課程。
操作性課程是指那些主要必須落實在實際操作應用方面的課程。高職院校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讓學生熟練掌握職業崗位(群)所具備的能力與技能,操作性課程是高職教學區別于一般普通院校教學的特色之一,應用型人才培養要靠這一層面課程的教學與實訓來落實。在各專業課程體系的課時分配上,要提高實驗、實習課的比例,一般來講不應低于50%。
要滿足學生實驗、實習的需要,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增加實驗、實習設備的投入,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同時也應與校外的企業和行業合作,建設一批優質的校外實訓基地。
總之,高職院校在改革發展中,必須定好位,必須遵循以下四項原則,即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專業建設;以能力為本位,加強能力建設;以技能為中心,加強實訓基地和師資隊伍建設;以職業道德為核心,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高職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樹立起高職前進的風帆,使高職教育乘風波浪,奮勇前進,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教育研究雜志編輯部.2007中國教育研究前沿與熱點問題年度報告[J].教育研究,2007,(3).
[2]潘海生.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區域差異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學,2005.
[3]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4]張廷凱.我國課程論研究的歷史回顧[M].課程.教材.教法,1998,(1).
[5]張子照,朱晟利.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與速度預測的回顧與思考 [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