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教學來看,目前教學仍以講授法為主,教師沒有注意到數學交流的重要性,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明確納入教學目標軌道,增強交流意識,制訂切實可行的、以提高數學交流的技能技巧為主的數學交流目標。
一、注重教學語言訓練
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能說會講”,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掌握好數學交流的工具。數學教學中的交流,既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學生 與學生的交流,也有學生與社會的交流。教師特別重視為學生創設交流的情境,提供“數學對話”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耳、用口、用眼、用手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而,在教學中往往組織學生開展小組 內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動。也鼓勵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與家長、與朋友交流學習數學的感受,交流對數學的態度。
二、創設數學交流的環境
設置合作交流小組,為學生提供了合適的交流環境,形成寬松的交流氛圍,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交流的可能;定期開展數學活動,給學生提供數學交流的舞臺。為發現數學特長生提供機會,同時也可以提高其他同學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數學課外活動可以是“數學小故事”、“趣味數學問題”,也可以是各種數學講座、一些數學小競賽,還可以是一些研究性課題,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生產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應用數學,去進行數學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作用只是給學生搭好臺,真正唱戲的仍是學生;在課后學習中給學生創造寫數學的機會,來提高學生進行書面數學交流的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數學周記或是數學小論文,要求學生寫出有關教材某章節的總結,或是某道題的解題分析、解題體會,還可能是學習數學的一些感受,對某些解題方法的總結等等,具體內容由學生自行決定。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學習數學的興趣也高漲起來,數學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同時對課堂教學也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挖掘課堂潛力,發掘交流因素,師生廣泛交流
要使數學交流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擴展開去,改變那種教師“包講”或者學生僅只是在教師設計的框框里圍著教師的指揮棒轉,不敢想也不善于想的教學模式。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啟發學生揭示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感知學習目標,產生為達到目標而迫切學習的心理傾向,為學生整節課的學習活動提供動力并規劃方向。 通過這樣的數學交流活動,使學生體驗了自己從生活實例中,抽象出數學圖形和數學概念的方法,并能像科學家一樣命名自己的發現,進一步探究它們之間具有的內在聯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對新知的主動建構過程,而且培養了品德,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
這樣,教師對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也就自然完成了。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總結不同類型的實際題目特點,要明確題目對于學生的接受難度,若大部分學生不能找到解題思路,要注意做好題目的分析,待學生能夠找到解題方法后,指導他們做出正確的答案,再做好題目解后反思。 針對新知識、新問題的特點,教師設計一組具有內在聯系和一定梯度的問題,運用化歸、類比、歸納、猜想等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結論,自己去設計解題的計劃,自己去完成解題步驟。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只需在某些學生有困難的地方作一些必要的提示和一些示范性的板書即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數學交流中主動的獲取知識。
四、“人機交流”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
要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利用計算機虛擬技術可以節省學生大量時間,突破空間的限制,如三角形穩定性教學中,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出收集到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虛擬數學模型,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學習數學的興趣也高漲起來,數學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同時對課堂教學也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五、效果與反思
學生在交流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不定性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交流成果予以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對交流活動的認知水平,使學生產生積極的交流需求情感,并予以維護和支持。交流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樹立平等互助的師生、生生的關系,要充分確信學生的能力,把自己的地位下放到學生的水平線上,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思維成果,師生共同研討、交流,在平等的氛圍中增進是生、生生的交流情感。
讓我們乘著《新課程標準》的東風,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數學的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