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羅爾斯的正義觀對于當下的中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羅爾斯的“作為公平的正義”的理念對于當下的中國解決存在的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羅爾斯 正義觀 中國
1971年,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約翰?羅爾斯發表了他的巨著《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隨之在英語世界和整個西方世界掀起了探討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熱潮,沉寂了幾十年的政治哲學重新獲得了人們的關注。《正義論》作為政治哲學、道德哲學、倫理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對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正義論》還廣泛地影響到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等一眾社會科學領域。在這里主要分析羅爾斯平等正義觀對中國社會走向公平正義的借鑒意義。
羅爾斯認為,在最重要的兩大政治價值自由與平等中自由問題在西方社會已基本得到解決,西方社會應該著力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羅爾斯力圖通過借助國家力量來重新建構一個相對平等的社會體系,通過國家的再分配行為來減輕社會不平等程度。社會經濟領域中的不平等產生于人們在自然天賦和社會文化條件方面的差異,那些自然天賦較高和社會文化條件較好的人們,通常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并在社會上占有更高的地位。在羅爾斯看來,這些自然天賦和社會文化條件方面的差別對個人來說是偶然的和任意的,從道德的觀點看是不應得的,所以應該通過再分配的方式消除這些不平等。在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中還有“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原則,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對于在社會層面鼓勵個人通過努力奮斗改變自身命運,改善社會不平等狀況,保持社會階層流動性和社會活力至關重要。
中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伴隨著經濟成功的卻是社會不公、貧富分化、階層矛盾尖銳、社會嚴重對立、“最少受惠者”利益嚴重受損、社會板結等問題。在現今的中國社會,社會不公平、不平等、不公正問題已相當嚴峻,由于這些社會問題成因復雜,因此單純利用經濟手段已無法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施行的是“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政策,這一政策優先照顧了社會強勢階層和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而這一政策還有另一個方面即“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然而三十年的發展實踐卻表明中國的改革進程只完成了前一方面的政策目標,而未能達成后一方面的政策目標。中國的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兩極分化日益擴大,先富階層的道德冷漠和淪喪、不良的社會示范導致社會積聚了大量的不良情緒,社會強勢階層與社會弱勢階層尖銳對立、社會矛盾叢生,同時與改革開放進程伴生的各種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矛盾愈積愈多,中國進入社會矛盾多發期。中國的社會現狀與羅爾斯研究正義問題時所面臨的美國國內狀況及其相似,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所討論的平等自由、公正機會、分配份額、差別原則和代際正義問題對中國社會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具有巨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羅爾斯認為,正義的對象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用來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主要制度。要平等地分配各種基本權利和義務,同時盡量平等地分配社會合作所產生的利益和負擔,堅持各種職務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只允許那種能給最少受惠者帶來補償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借鑒羅爾斯的觀點,要促進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改善社會不平等狀況,縮小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迫切需要從社會基本結構入手,建立或重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會基本制度/社會主要制度,以改善社會基本結構來保證起點公平和程序正義,通過國家力量介入的“再分配”來調節社會經濟利益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
在中國三十年的進程中,我們始終面臨一個無法繞開的難題,即“公平與效率”問題之爭。而羅爾斯與諾齊克之間關于正義觀的爭論實質也是“公平與效率”問題之爭,兩人不同的理論觀點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戰略,即羅爾斯的公平優先戰略與諾齊克的效率優先戰略。改革開放之初,我們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社會的效率大大提升,但是在需要“兼顧”的社會公平問題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在社會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中國社會越來越無法適應經濟的發展,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效率的進一步提升,中國社會的社會承受力也已幾乎達到極限。中國現在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了0.5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了5~6倍,居世界之首,這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最終將危及到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日益嚴重的社會不公正現象勢必會造成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隔閡和抵觸。當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隔閡和抵觸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必定會進一步損害社會各個群體之間的團結和合作,引發或加重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問題,造成社會的不安定甚至是程度不同的社會危機。羅爾斯指出在社會公正的條件下,“不穩定的傾向能夠得到控制,假如不是消除的話”。換言之,社會不公正會對社會安全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羅爾斯第二個正義原則中有如下表述:社會的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這樣安排,使它們依系于在機會公平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這一原則具有平等主義傾向,這種平等主義傾向是在對最不利者的最大受益中體現出來的。職務和地位向所有人開放,意味著保持社會的適度流動性,保證社會階層結構的彈性,給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一個通過個人奮斗改變命運的合理預期。一個社會如果缺少必要的社會流動機制,就意味著大量社會成員縱向的自由發展空間和橫向的自由發展空間會嚴重受阻。因此,大面積社會成員的潛能就不可能得以有效的兌現和釋放,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活力受到嚴重的削弱。
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詳細闡述了他的帶有平等主義傾向的“作為公平的正義”的正義觀,羅爾斯對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獨到見解對于走向公平正義的中國來說具有巨大的啟示和借鑒意義。經過三十年經濟高速成長,中國的社會矛盾叢生,社會公平正義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繼續前進的重大問題,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借鑒羅爾斯的平等正義觀來更好地解決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問題。
參考文獻:
[1]胡真圣.兩種正義觀:馬克思、羅爾斯正義思想比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2]龔群.羅爾斯政治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