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7.3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23-01
摘要:本文主要闡釋了辯證法的內涵,進而論述黑格爾的辯證法及其實質,同時將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對比,用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中來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及其科學性。
關鍵詞:辯證法科學性辯證唯物主義科學性
辯證法是一個哲學范圍的詞匯,也許單純地看待這個詞比較難以理解,但是若將其融入到現實生活中進行解釋,那對它的概念把握就簡單明了了。事實上,無論是在生產斗爭、階級斗爭或是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中,人們都把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來理解和運用。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講的:要善于發現新事物、研究新問題,要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事物的不同方面,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等。在這些樸素的語言中,就凝結著辯證法的思想。那么,辯證法又是怎樣的?
辯證法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隨著人類的認識活動而俱來的,也隨著人類的認識活動的發展而發展。對客觀事物持發展變化的觀念,這本身已然是具有一種辯證法的傾向,帶有一定的科學性,無論在古代歐洲抑或是中國,這種帶有辯證法萌芽的思想都是存在的。現在的辯證法正是經歷了古代希臘的樸素辯證法、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這三個歷史階段發展而成的,而我們則在肯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上堅持著這一真理。由此可見,唯物辯證法是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激烈斗爭中逐步形成的。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既有一以貫之的連續性,又存在著質的飛躍性。
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人們遠在知道什么是辯證法以前,就已經辯證地思考了,正像人們遠在散文這一名詞出現以前,就已經在用散文講話一樣。”這就說明,辯證法對客觀事物只是一種規律的反映,此處強調的是反映二字,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客觀的聯系是先前就存在著的,辯證法只是我們在認識、實踐過程中對事物規律的一種捕捉,以方便后續活動的進行。當然,辯證法雖然存在,但也是有其自身的不同之處的,不同程度的辯證法認識事物的水平也是不一致的。在這里,我們始終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性,唯物辯證法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范疇,而這種哲學的理論來源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的科學性的過程中,我們如何去驗證這種科學性,當然不能簡單地以人們之間的口頭傳遞作為解釋方式,最科學、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將其重置于辯證法的發展長河中,用歷史的演進趨勢來說明唯物辯證法產生和發展的必然性,在比較的過程中明確突出它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的不同之處及其先進思想。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對于辯證法曾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現在我們依然肯定他為辯證法所付出的努力,但是不得不承認,他的辯證法也并非完美無缺的,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總體來說,我們將其辯證法稱為唯心主義的辯證法。黑格爾哲學中確實包含著辯證法這個“合理內核”,但是他把一個超脫物質、先于人的經驗的所謂“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源,認為世界都是這個天馬行空的“絕對精神”的發展、體現。
列寧指出,黑格爾提出了兩個基本的要求,即聯系的必然性和差別的內在的發生。聯系的必然性即事物的統一性,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的。辯證法所說的聯系包含著事物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無論是從生活實踐中加以解釋,還是從理論角度進行分析,我們都可以看到每一個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發展的,它總會主動或被動地與其他事物發生關系,相互影響,這種聯系是不可避免的,無法消失的。從事物發展的程度上,我們也可以得到一致的答案。人類發展史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過程,地球上最初是沒有生命的,從最先的無生命物質發展到有生命物質,進而又細化發展了許多其他不同類型的生命,最后就連人類自身由猿進化為人的過程都是聯系的體現。正是因為類人猿與人類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就造就了人類產生的條件,只要能夠有效并正確地利用這些條件,人類的出現就是必然的。盡管黑格爾也大講聯系的必然性,但他講的是“絕對精神”內部的“聯系”,而不是客觀事物的聯系。辯證唯物主義則認為事物的這種聯系,是客觀事物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聯系,承認這種聯系的客觀性。差別的內在的發生是指對立面的斗爭性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其中,差別即指矛盾雙方。正是因為存在著相互對立的矛盾雙方,因為它們內部的斗爭進而促進事物的發展。黑格爾的哲學實現了自己提出的兩個基本要求,他的哲學的一個理論出發點是承認世界的統一性。在認識到概念的普遍性并深刻論證現象與本質的辯證關系后,他指出概念是本質。但是,這種統一對他而言還不甚完美,因為它要受人腦和具體事物的制約,因此黑格爾追求的是一種“絕對的”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統一性。這種統一性即“絕對精神”,這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基石,是他用以說明包括自然、社會、人類意識的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正是這種差別,使其與辯證唯物主義分道揚鑣。
我們都知道,辯證法強調“動”,反對絕對的“靜”,但是在黑格爾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兩者強調的“動”的主體又不相同。黑格爾在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思維規律和存在規律的同一性問題,并從唯心主義的立場上解決了這個問題。這里又回到了“絕對精神”的問題,他認為,自然和社會都是“絕對精神”的展現和外化。這種外化,遵循著“絕對精神”自身發展的規律進行,可以看出,黑格爾主張概念第一,也就是意識第一,物質第二,即意識決定物質,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而馬克思則相反,物質決定意識是其哲學的中心。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盡管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仍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是必須加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他也用辯證法糾正了康德哲學,這無疑是一個進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就是在吸收了黑格爾的這些合理思想,并將其的不合理思想進行批判改造后形成的科學認識論,同樣地,黑格爾的批判法對馬克思主義的啟示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