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925X(2011)09-0041-01
摘要:勞務派遣的用工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運用,勞務派遣的用工方式對企業的發展有優勢也有劣勢,因此,企業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并與勞務派遣公司進行有效的溝通來規避企業用工風險。
關鍵詞:勞務派遣 用工 企業
勞務派遣是指派遣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契約成為派遣單位的職工后,再由派遣單位與真正需要用工的單位(即用工單位)通過簽訂勞動力派遣契約,將勞動者派遣到用工單位從事職業勞動,由用工單位對勞動者的職業勞動進行管理和控制的用工方式。 勞務派遣用工方式中,存在著勞動者、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三方主體,勞動者與派遣單位之間的勞動合同以及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之間的派遣合同兩個合同關系。傳統勞動用工方式中勞動力雇傭和使用都是用人單位,下勞動者由派遣單位雇傭但卻由用工單位使用,使勞動力的雇傭和使用相分離。
1 我國勞務派遣的現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用工制度的推進,勞動力市場自主地位的確立,自發的決定用工、就業形勢和經營形勢,勞務派遣也就隨之產生。目前,我國東部地區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勞務派遣發展速度快,規模大,其他地區也陸續不斷的發展起來。外資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對勞務派遣工的需求量比較大,其中,電信、銀行、家電、郵政、運輸、家政等服務行業以及一些建筑業和制造業的一些部門是勞務派遣用工的主要行業。
2 勞務派遣用工對企業的積極影響
勞務派遣用工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彈性的用人機制,企業用工靈活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人事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率和管理效率。勞務派遣機構擁有大量的備選人才庫,廣泛的人才搜尋途徑,企業只需要把用人的具體條件向人力資源公司即派遣機構說清楚,具體的人員招聘、人員的培訓及人員管理都由派遣機構來完成,企業只需要根據工作標準、工作任務等與派遣機構談判總體費用,具體到每一個員工的薪酬、福利以及簽約、違約等細節則有派遣機構具體管理,這樣就可以有效的規避企業的勞資糾紛,同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隨時增加或者減少勞務派遣用工,大大提高了企業的人員使用效率,節約了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了效率。
3 勞務派遣用工對企業的消極影響
勞務派遣用工給企業帶來諸多便利和利益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首先,大量使用派遣員工,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勞務派遣用工在短時間很難看出其自身的價值。派遣用工和企業的員工同工不同酬,甚至勞務派遣員工比企業員工的工作強度更大,收入卻不到企業員工的一半,企業的各項福利都享受不到,勢必影響到勞務派遣員工的積極性,優秀的勞務派遣員工也很難被企業發現留用,對于勞務派遣工的激勵,企業很少關注,致使勞務派遣員工流動頻繁,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
其次,增加了企業的內部機密被泄露的風險。如果企業為了工作或者企業某個項目讓勞務派遣的員工參與到企業的具體項目中,勢必使勞務派遣員工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企業,無意之中就會把企業內部的一些機密透漏給勞務派遣的員工。由于勞務派遣員工和企業不存在直接關系,隨時可以離開企業,被派遣機構派去其他的企業接受項目工作,就不可避免的把機密透漏給其他的企業,企業內部機密的泄露的風險將加大,一旦泄密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4 企業在勞務派遣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4.1 要對勞務派遣公司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勞務派遣公司,完善勞務派遣協議降低勞務派遣的風險。勞務派遣公司是整個派遣工作的實施者,勞務派遣公司的好壞與其派遣人員的素質有著直接的聯系,要綜合考慮企業的發展戰略、、成本實力、企業的文化,選擇一個有實力的勞務派遣公司選擇合適的派遣模式,簽訂完善的勞務派遣合同,對雙方的權利、義務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同時企業關注國家的法律法規,與勞務派遣公司做好及時的溝通,避免出現不必要的麻煩。
4.2 企業內部要做好對勞務派遣員工的管理。企業應該做好和勞務派遣員工的溝通,增強勞務派遣員工的歸屬感,讓他們能夠融入到企業文化里。對企業派遣的員工進行溝通了解,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企業勞務派遣激勵措施,充分調動勞務派遣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深刻的明白,勞務派遣不但是為了企業的利益,也是為了他們自身的利益。與企業內部員工相比,勞務派遣用工不是企業的內部員工,流動性比較大,思維變化比較復雜,企業內部的有關部門要及時的關注勞務派遣的相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的處理,及時反饋,規避企業內部的風險。
綜上所述,勞務派遣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的發展,勞務派遣的用工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納采用,隨著市場結構的優化,企業法規的不斷完善,勞務派遣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張麗賓:《 對勞務派遣發展現狀的研究》,《 中國勞動》2005年第6期
[2] 田小平《勞務派遣對企業德利弊分析及相應措施》《人力資源》
[3] 陳月生 吳宏洛《東 南 學 術 》” 2007年 第2期
[4] 李伶俐《勞務派遣制度的分析》《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7期